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七年知青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留下了他为基层人民奋斗的青春记忆,留下了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总书记,从一名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做起,他在各种岗位上历练过,七年的知青生活,增长了他的工作经验积累,成为他人生中丰富多彩经历的一部分。
这七年的工作生活经历,恰恰是他人生“底气”的根本来源,因为逆境才是检验一个人意志的试刀石,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他毫不气馁,而是砥砺前行,深深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七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实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在他治国理政的各种理念中,则深深留下了扎根中国大地的明显印迹。
能够在40年后的采访中,回味起过去的岁月,仍然如数家珍,所有记忆不褪色,可知青年习近平在当知青的光阴里,留下了多少让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就算自已身处困境,仍能做到对乞食老汉“解衣推食”,他的人格让人感佩。在基层汲取丰厚的精神滋养,不负青春韶华,这应当理解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一条主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是中央党校编辑出版该书的一个主要目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精准扶贫工作,就是其中一个关键性环节,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读书本身,而要从中找到信念、找到理想,鼓励青年在基层绽放光芒、健康成长,为自已找到明确的时代坐标,养成肯吃苦、善做事、爱读书、接地气的时代人才,真正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的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