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副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要闻

第3版
专页
 
标题导航
  2018年4月20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散文力作
布 鞋
★殷著虹

退休之前,我在香格里拉市三坝乡下乡工作。为此,我在省城工作的儿子回香格里拉来看我,特地为我买了一双耐克牌旅游鞋,硬要我换穿上这双鞋,说这样走乡村道路会比较轻松和舒坦。果真如此,自打换穿旅游鞋之后,我便不再想穿皮鞋了,因为穿旅游鞋确实感觉腿脚舒适、步履轻盈。可长时间穿着旅游鞋过后,便又觉得旅游鞋不养脚,特别是大热天气下,闷脚的滋味还真不好受。

因此在这换鞋的农村生活中,让我不止一次地回想起几十年前在鹤庆老家穿着布鞋的少年时代,想起那脚蹬布鞋的舒适和惬意感受,想起一双双布鞋伴随我走过的清贫岁月时光。

我是一九六七年回到鹤庆县城的,那时正值“文革”初期,当时只有十岁的我,回到鹤庆的第一感觉是:尽管那时生活都很寒苦,但鹤庆人却从不为清贫而敷衍生活,爱面子的他们,始终对穿着有着体面和雅致追求。那时鹤庆人爱说一句是:“好看一双鞋,邋遢一顶帽。”可以见得他们对脚上的鞋和头上的帽都悉心留意、认真穿戴。正是如此,那时县城的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动手缝制布鞋。布鞋的质量和款式似乎也就成为了人们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准的标记。

尽管穿着布鞋是一种“既有温度,又有风度”的享受,但缝制布鞋却是一件耗工费时、讲求技能、工序繁琐的手工活计。那千针万线缝制的布鞋,基本上是由鞋面、鞋里和内芯三部分构成。在缝制过程中,三部分的布料选择都十分讲究。鞋面一般选用深色厚实的灯芯绒、粘绒或其它质地好的布料,而鞋里布料通常选用柔软浅色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在于鞋的美观,也是为了缝制的鞋面不显露针脚,而浅色的鞋里可为缝工时看准针线走向。相比之下,鞋底的面料选择就很简单了,是清一色厚薄适中的白布。记得在那个年代里,由于经济条件差,布匹又都是凭票证供应,所以做新鞋的布料仅仅鞋里鞋面而已,新鞋的内芯部分,都得靠破旧的棉布来充当,因而所谓的新鞋,其内部的袼褙都是些破旧棉布。

虽说布鞋的内芯袼褙是由破旧棉布做的,但颇有匠艺的妇女们在做鞋之前会把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布片洗净之后,便用米汤和浆糊裱糊成袼褙(鹤庆人把袼褙叫做“布壳”),一张张旧布片被平整地粘贴在木板之后,晒干的厚实布块便是硬挣的袼褙。袼褙虽然容貌不雅,但却是缝制布鞋的好材料。而就在那个年月里,破旧布都派上了用场,街市上有专门收购破旧布的摊点,也还有专门出售袼褙的店铺。至此我想起一个成语叫做“推陈出新”,也许用这一成语来刻画做布鞋的情形还真是不错:破旧的布块经过一番精心“装裱”,竟然魔术般地成了一双双精美的布鞋。

应当说这一针一线缝制的布鞋,每一双都是辛勤创造的杰作。在缝做新鞋时,巧妇们会根据鞋码尺寸和鞋的款式,从袼褙上剪出鞋帮样或鞋底样,再在式样模板的两面粘贴上鞋面和鞋里,之后便是线儿长、针儿密的缝制过程。而预备鞋底的内芯则是把用若干袼褙按底样重叠粘好,以形成“千层底”基础。不论是缝制鞋帮或是缝制鞋底,鹤庆人也习惯把“缝”这一动词称作“纳”。而纳鞋帮采用的是细针细线,密密实实地把鞋里、鞋面和中间的袼褙缝合在一起。纳鞋底虽然是粗针大线,但为了穿针引线的顺当,每一针都需要动用一次锥子,每一线都需要蹭一遍黄蜡。当长长的麻线错落有致地穿过厚实的布层,最终才是结结实实的千层底。也就在伴随针线的时光里,为了不至于把鞋底或鞋帮弄脏,女人们在纳鞋的时候都格外注意手掌出汗问题,有的采用夹板固定好鞋底缝纫,有的则在鞋底上裱一层白棉纸,以形成保护膜,使得纳完鞋底之后,鞋底仍旧洁白如初。

俗话说:“女人的手巧不巧,要看鞋口缉得好不好。”正是如此,在飞针走线的纳鞋过程中,巾帼巧手们都喜欢提着针头线脑的簸篮串门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相互切磋做鞋技艺,从而提升自己的做鞋能力。正是为了显示“男人脚下的千层底,是女人能干的一双手”,只争朝夕的女子们既相互学习和竞技,又热衷于论张长李短琐事。说说笑笑是平淡生活中的趣闻喜事,絮絮叨叨是俭朴生活中的油盐柴米。从而也在拉近着邻里的亲情关系和增进着针线活的缝工技艺。

那时我住在姨妈家中,姨妈算得上是做针线活的能手,她们家所有人的鞋都出自她手,我母亲这边的弟兄姊妹也请她做鞋。而街坊邻舍的什么孃、什么婶的,也都喜欢向她讨教做鞋技艺。而她也确实技高一筹,不仅能根据不同的脚型和流行款式剪裁出鞋样,还能调整针线的疏密度,使得缝制的鞋更加美观而结实。在鹤庆生活的几年中,我曾穿过姨妈给我做过的布鞋,那宽松适中、暖脚透气的布鞋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记得那时,鹤庆县城有一家专门做牛皮鞋底的皮匠铺,也还有多家专门上鞋底的店铺。城里城外的妇道人家们都喜欢光顾这几家店铺,她们带着纳好的鞋底鞋帮来到这里,请店里鞋匠师傅为她们上鞋底。那时的人们更是讲求实惠,都知道无论是牛皮鞋底、塑料鞋底或是胶轮鞋底,都要比千层布底经久耐穿和实用,所以这些店铺不仅上鞋底,还换鞋底,生意显得很兴隆,匠人的职业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就因为布鞋在那个年代是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所以人们也把做鞋手艺作为评判女人能干的标准。因而那时鹤庆县城里的女孩子们,得从小就开始学习针线活计,成长为大姑娘的她们在出嫁之前,得先为准婆婆家的老老少少都做上一双鞋,新媳妇出嫁当日,娘家人会随接亲队伍一路展示待嫁女儿所做的鞋,这既是摆显家庭的殷实,又是炫耀新娘的才华,而贺礼或凑热闹的人们会根据一双双鞋的款式和做工,或是对新娘子刮目相看,或是对娘家人评头论足。

就因为从一双布鞋中能看出女人的灵巧身手,所以那时鹤庆县城的“罗敷”们既潜心于穿针引线,又积极表现自己的才艺才华。记得那时虽说是生活贫穷,但人们脚下的布鞋种类却不少,有小孩周岁穿的虎头鞋、有大姑娘穿的绣花鞋、有老人穿的长寿鞋,还有结婚穿的喜鞋、尽孝穿的孝鞋。同样是布鞋,因式样和手工艺不同,分为尖口鞋、圆口鞋和方口鞋之类,也还有毛边底、千层底、高帮鞋、低帮鞋,上岁数人穿的棉鞋和年轻人穿的凉鞋等等。

也许正是有那么多的布鞋走进了百姓生活,使得那个年代有多彩丰富的民间故事,还让那脍炙人口的布鞋谜语和歌谣叫我记忆犹新:“弟兄两个双胞胎,千针万线到人间,虽然生来被人踩,却能登上白云台。”“麻线鞋底滑溜溜,大街小巷遛一遛,亲家说我鞋儿俏,我夸亲家闺女好。”“千根针、万条线,缝双花鞋真好看,蝴蝶歇到花鞋上,欢欢喜喜做成伴。”……就因为做布鞋在鹤庆县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于是在鹤庆民间馈赠布鞋也成一种时尚的礼节,而穿着布鞋更是那时鹤庆人的享乐追求。

也因为每一双布鞋都来之不易。所以那时穿着布鞋的人也十分珍爱自己的脚下之物,往往是出门办事才穿新鞋,一般情况都是穿着草鞋或旧鞋打发时光。也在那时鹤庆流传着“穿布鞋时遇不上亲家母,穿草鞋时碰上了丈母娘”的俚语笑话。的确,那时的鹤庆人进城赶街,每个人都会随身携带着布鞋,布鞋是进了城时才穿的,出了城又换穿上草鞋。也为了爱惜布鞋,洗涤布鞋的方式也十分讲究。一般都不用刷子刷鞋,而是采用浸泡轻柔和浆洗。浆洗是把漂洗干净的布鞋放进米汤或浆糊汤里浸泡,待浸泡透彻后再去晾干。这样能保持布鞋的硬朗程度,也使得鞋经久耐穿。记得那时流行唱京剧《沙家浜》,其中有一句段称赞沙奶奶的唱词是:“精心调理真不差,缝补浆洗不停手”,我想用这一唱词来夸耀那时鹤庆妇女的勤劳朴实和心灵手巧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峰回路转,斗转星移。现如今鹤庆女人人人做布鞋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当我走进县城的大街小巷,再也找不到当年卖袼褙、上鞋底的店铺。更看不到迎亲队伍中展示布鞋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林林总总的名牌鞋店,琳琅满目的各种鞋类。再注意观察那些帅哥靓妹们脚下的鞋,真可谓是一道穿行在大街小巷的靓丽风景。而那伴随歌声的匆匆步履,就是我们新时代健步如飞、迈向幸福的写照。

在回顾当年穿布鞋的岁月时,我心里始终有一种无法回首的感觉,却又难以割舍萦绕于心的土里吧叽乡愁。所以我倍加珍爱着儿子为我买的这双耐克牌旅游鞋,我知道穿着它就是走在一路的风光灿烂、一路的锦绣春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申请链接 | |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2001-2007 diqing daily All Right Reserved
迪庆日报社香格里拉新闻网版权所有
   第1版:头版
   第2版:要闻
   第3版:专页
   第4版:副刊
注销公告
遗失声明
雪山上de孤儿院
布 鞋
远行与回望
登报作废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