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渣日岩画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5-25 09:48:00

香格里拉县洛吉乡孔家坪石刻岩画 (章作良供图)

  岩画发现经过

  1988年底,时任三坝乡党委书记的罗华春同志到渣日村下乡,到硝厂洛悬崖绝壁上寻找民间称岩芨的一种兽药时,发现了一组硝厂洛岩画,当即报告了当时的中甸县文化局。在1998年3月底4月初,由县文化局牵头,县志办、三坝乡文化站组成的岩画调查组前往渣日村进行为期10天的岩画调查。由于当时文化局里没有专车,调查组一行租朋友车于3月31日从县城出发到东坝村公所,吃过晚餐后,联系了第二天到渣日村驮运行李的马夫。到科目村阿发家谈妥后,我们于4月1日早8时出发,12时到达坡顶豺狼圈生火吃中午饭。13时接着走,下午17时到达下渣日村,因马夫阿发熟悉下渣日村的和树宝,当笔者谈及岩画一事时,从小放牧且喜欢狩猎的和树宝,对岩画分布点显得极为了解,就决定住宿于和树宝家,并请他做向导。

  地理环境

  渣日分下村和上村,上村有汉族、纳西族、傈僳族三个民族,设有1所小学。下村有纳西族、傈僳族两种民族。四面环山,地势东低西高,气候温和,但是缺水。据村民介绍,1958年大跃进时,在村头有一水源,并曾挖沟引水到村里浇灌农田。后不知是什么原因,水源干枯。村头有一泉水,用水槽将水引到各家各户,每家挖一个蓄水池,以备牲畜用水。照明全靠松明,天黑后,每家每户设有点火塘,点燃松明后放在点火台上,借此照亮来取代照明,文化生活极为贫乏。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渣日村前临玉龙县奉科乡,金沙江就从渣日村和奉科村由南向北穿流而过。南接本乡东巴文化发祥地白地村。北依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纳西族民族乡。

  岩画调查经过

  渣日村岩画分布在村子南北两侧,南侧有硝厂洛、花斤足等3个点共4处。北侧有恒多洛(又称渔洞上)、白云湾2个点,共6个岩画点。

  硝厂洛岩画点:位于上渣日村东南角,距地面高2.1米,画面长1.42米,高1.66米,2.4平方米内密集地绘有15个动物图像,动物轮廓清晰,图像重叠交错,颜色为蓝色和朱红色,因年代久远,颜色已深深嵌入岩石,可辨识的有岩羊、獐子、山羊、马鹿等,最小的一头仅有5厘米,画面线条细而流畅。

  花斤足岩画点:从下渣日村金沙江沙滩边逆江沿羊肠小道攀岩而上,共有2个点,相隔300米。第一处岩画距地面高2.78米,画面长0.36米,高0.32米,刻有一东巴文字。笔者拍摄下来后带着照片专程访问过白地大东巴和志本,和志本解释说此东巴文意为一棵树。第二处岩画距地面10米,画面长13米,高3米的图幅内前部因色彩较淡,无法辨识,后部分可辨识有9个动物头像,画面重叠交错,小动物伏在大动物之上,动物均呈由北向南迁移之势,个别小动物头向西北方,观望、等候后面跟上的动物群,可辨识的有岩羊、獐子、野山羊等。由此往北150米处绘有野牛2头,画法似用排笔,线条较粗。岩画点与金沙江直线距离仅为200米。

  恒多洛岩画点:位于下渣日村北侧,距渣日下村3公里,绘有4组画面。第一处画面长1.3米,高0.6米,绘制有5个动物;第二处画长0.58米,高1米,绘有3只野羊头;第三处画长2.04米。高1.75米,因画面风蚀严重,无法辨识。第四处岩画在恒多洛往上相隔100米处,刻有6至8公分宽弯曲线条,颜色为白色,似是迁徙路线。距金沙江直线距离250米。

  白云湾岩画点:从恒多洛往上,穿过荆棘竹林,到坡顶与恒多洛直线距离2公里。在距地面高3米,长23米,高3.5米的岩画中,画有依稀可辨的动物有岩羊、獐子、野山羊、野牛等,这也是所有渣日岩画中最大的一幅。

  岩画的颜色、画具

  颜色:岩画颜色有浓淡之分,浓处呈紫红色,淡者为朱红色。硝厂洛岩画为蓝色,恒多洛岩画中的6至8公分宽线条颜色为白色,其余均为紫红色、朱红色。

  画具:估计取一根小木棒,一端略加咀嚼,即可作为画具,或用粗竹一根,一端砸烂,也自然开成排笔似的画具。花斤足、恒多洛出现两幅粗线条绘制野牛图像,像是用排笔画成的。

  从1988年底渣日岩画发现以来,于1991年陆续在玉龙县的大具、宝山、奉科等地发现16处岩画。1992年又在洛吉乡的木圣土、孔家坪、雷打炮、先锋梁子、俄里、岩布洛发现6处岩画。2001年在金江镇车轴村嘎子洛关门山发现岩画狩猎图一处。所发现的岩画均分布在香格里拉、玉龙两县金沙江沿岸,我们暂称之为金沙江岩画。

  金沙江岩画所选择岩画岩壁均较为平整,呈岩厦状,山势前卧,以避免风吹、雨淋、日晒。岩画均面向金沙江,岩画岩壁前有一宽窄不一的小平台,可供作画者立足或供为数不多的人举行宗教祭祀活动之用。

岩画所用颜料为赤铁矿或氧化矿加动物血配制。岩画点所绘岩羊、獐子、麂子、野牛、鹿等野生动物都生存在气候较温和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岩画绘制者对这些动物似乎较为熟悉,所以绘画起来得心应手。花斤足、恒多洛两个岩画点所绘野牛线条较粗,似是二次加工或是用排笔工具绘制。

  初步查明的香格里拉、玉龙两县金沙江沿岸岩画共有46处。除香格里拉县和玉龙县发现一处狩猎图外,笔者实地调查到的渣日岩画和洛吉河岩画均为野生动物图像,金江车轴关门山狩猎图岩画人物不占主要位置,而动物则占了所有岩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金沙江沿岸的岩画是古代纳西族先民由北向南迁徙途中选择智商较高、熟悉野生动物又具有绘画技艺的画师们在迁徙途中留下来作画完成的。

  岩画与东巴文字、东巴文化发展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岩画的发现,为研究生活在滇西北玉龙、香格里拉两县纳西族聚居地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科学、历史、美术、研究价值。(章作良文/图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