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傈僳山寨的“二月八”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2-04 19:53:11

今年3月23日,我们一行人去德钦县拖顶傈僳族民族乡调研,正赶上农历“二月八”,才知道“二月八”并不是纳西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当地的傈僳族也有过“二月八”的习俗,而且与纳西族相比,傈僳族的“二月八”又显示出迥然不同的一番风情。

拖顶傈僳族民族乡是迪庆州仅有的三个民族乡之一,藏族占总人口的51%,傈僳族占48%。当地的傈僳族受藏文化影响极深,从服饰、建筑、歌舞、宗教、饮食等很多表象来看已与藏族无甚大差异,但是在语言、节庆礼仪等方面它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点,这里可以说是迪庆“多民族、多元文化求同存异、兼容共生”的一个缩影。

“二月八”在傈僳语里被称为“黑吉”,是当地傈僳族老百姓最为盛大的节日,随着老百姓生活日渐宽裕,节日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傈僳族的热情好客在这一带是出了名的,据说就算在过去缺衣少食的年代,寨子里的老百姓也定会将过路人的行囊藏匿起来,非得要吃饱喝足、酒酣兴高了才让离开。

老杜是乡里的武装干事,在村里干了20多年的村务工作,有幸赶上最后一批转干,由于他总爱把“和谐”二字挂在嘴边,我们便戏称为“和谐老杜”。在“和谐老杜”的热情邀约下,我们一行人驱车前往他的老家,也是拖顶乡海拔最高的傈僳族山寨——各家尼拉。

各家尼拉座落于海拔2780米的白马雪山南麓,全村有62户290人。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场公路就修到了离村庄不远的地方,使村民较早接触了外面的“精彩世界”,因此隐藏在横断山脉褶皱深处的各家尼拉并无偏远乡村的萧瑟与凋敝,村里头顶贝雷帽、身着低腰裤、足登高跟鞋的金发摩登女郎,不由得让我们一刹那恍惚。村里品种还算齐全的小卖铺,为距离乡政府20多公里的村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店主居然是来自千里之遥的湖南人,让我们啧啧惊叹不已。

各家尼拉村民小组组长是个叫扎布的年轻人,初中毕业,算得上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得知我们是来调研的,便事无巨细地为我们介绍起村情来……吃过午饭,扎布带着我们到村里转了转,我们发现,村里近八成的房子都是新的,而且还有好多新居正在筹建当中。扎布解释说,得益于“游牧民安居工程”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每户盖房可享受1.2万的补助,所以村民们在抢抓机遇翻修老屋。末了,敦厚老实的扎布由衷地说:真要感谢党啊,去年乡政府专门抽出资金在村里修了一条“卫生路”,让我们终于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

“二月八”这天, 由于周边散落的小村寨的村民都要集中到各家尼拉来过节,各家尼拉的家庭主妇们一大清早便开始忙碌起来。在这里无需特别强调亲戚或朋友关系,钻到哪一家都会受到主人家盛情的款待。晚饭时扎布特意安排妻子为我们准备了一道当地独有的菜肴——“牛奶炖鸡”,让我们受宠若惊。按当地的说法,“二月八”这天所有的食物都会被神赐以神奇的药效,吃下的任何东西都有益于强身健体,因此我们也被灌下了不少村民自酿的美酒。

节日真正的重头戏是通宵达旦的跳锅庄舞。 锅庄舞,藏语中称为“果卓”、“歌庄”、“卓”等,是一种无乐器伴奏的圆圈歌舞,人们曾这样赞誉锅庄舞内容之丰富:天上有多少颗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卓就有多少舞姿。而作为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的锅庄舞,却被当地的傈僳族老百姓演绎得美轮美奂,让人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很多不懂半句藏话的傈僳族老百姓,却可以用最古老、最地道的藏语对上三天三夜的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与藏族歌舞节庆不同的是,傈僳族的“二月八”锅庄舞会当中,穿插着一项极为重要的宗教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对于像各家尼拉这样完全靠天吃饭的山区村寨来说,风雨与农时的契合度决定着村民们一年的收成和福祉,因此这一活动尤显得神圣而庄严。主持仪式的神职人员被称为“阿兹拉”,由村里的成年男丁轮流担任。扎布说,仪式中最扣人心弦的是扔碗环节,落地的碗口朝下意味着当年将风调雨顺,朝上则说明气候将不尽人意。

晚上我们被安排到“和谐老杜”家休息,他家的小木楼就挨着村里的操场,坐在二楼就可以俯瞰整个操场。扎布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在操场上燃起了篝火,傍晚时分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到操场上,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唱起来,等到夜幕完全降临以后,大家陆陆续续地跑回家换了盛装,这时的夜色被篝火、五彩缤纷的服装和高亢的歌声渲染得分外妖娆,节日的氛围也愈加浓厚起来。我们原本打算等午夜的节目,但连日来奔波的劳顿让我们很快有了倦意,我们便在绕梁的袅袅余音中沉沉睡去了。清晨朦胧中仍听到不绝于耳的歌声,直到8点左右才停歇。

虽然知道扔碗的事儿并不靠谱,但碗口朝下的消息也挺让我们兴奋的。

第二天的节目是斗牛,想必又是精彩的一幕,但由于还要赶去霞若乡,我们谢绝了老杜和扎布的盛情挽留,吃过早饭就下山了。

车子颠簸在蜿蜒盘旋的乡间毛路上,我们谈论着一路的所见所闻,无不被山区百姓乐观、豁达、热情和不服输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上天并没有恩赐给他们优越的生存条件,但他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没有沉沦,在敬畏自然、遵循适度索取原则的前提下,他们竭尽所能地努力着,努力着让生活之舟一步步向幸福的彼岸靠近。看着山对面崭新的各家尼拉村,我们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但愿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迪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杨爱清)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