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傈家艺人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4-22 10:13:11
 

维西县永春乡拉河柱村委会仕抓底村民小组是一个傈僳族群众居住的山村。历史上男女老少都爱演奏民间乐器跳“瓦器器”。县、乡或村里举行一些群众性娱乐活动时,在舞台或篝火旁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2009年10月,县里举行首届傈僳族原生态歌、舞、乐大展演,他们在天籁般的乐声伴奏下跳起变化多端优美而豪迈的舞步,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维西傈僳族才能合奏的民间乐器“五大件”(即起本<琵琶>、吉兹<弦子>、局律<竹笛>、处处<弹口弦>、马弓<拉口弹>)和傈僳族舞蹈二十四脚“瓦器器”并荣获奖项。

笔者曾跟他们拜师学过起本、吉兹的弹奏技艺,和他们一起跳过“瓦器器”,也见过他们穿戴的五彩缤纷服饰。但这些精雕细作,能弹奏出优美乐声以及织绣着栩栩如生的花鸟螺纹的手工艺品,居然会出自山里的这些人之手,心里不免有了些疑问。

今年3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有幸与县民宗局领导同志一起陪同来自德宏州民族出版社的客人到村中进行采访,目睹了事实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那天一到村口,我们刚要踏进一幢三间楼房、两间平房的普通农家小院时,一条忠实的看家狗朝着我们像似欢迎,又像是警示地“汪、汪、汪”连叫了几声后,转身跑进了院子里。随着狗的叫声,一位五十来岁的男子丢下了手中正忙着的活计,热情地把我们迎进了院里。我下意识地一眼望去,只见院子里到处撒满了刨花木屑,楼房的走廊上堆满了制作中的起本、吉兹。它们有的刚成雏形,有的成形后正在挖制音箱部位,有的正在雕刻造型的头部,有的刚完工后着漆凉晒。走廊与男子寝室的墙壁上,挂满了制作完成的产品。我们一件一件地拿出来数了数,已经制作完工的起本有21把,吉兹26副,这是我看到过的傈僳族民间乐器手工制作成品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一把起本高1.5米,也是手工制作的最大一把起本。

制琴人叫和仕清,今年53岁,头发花白了,但精神十分好,是这个村很有建树的傈僳族民间乐器演奏和制作的传承人。他的演技和制作工艺是他的父亲和玉春传下来的,父亲的技艺又是爷爷阿依波传下来的……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是第几代传人了。他的长子阿娜扒已经学会了演奏技艺,正在学习制作工艺。由于和仕清有精湛的演艺,2006年3月,他和“三江姐妹”一起把傈僳族的这些民间乐器第一次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展示给了世人。

见到这么多产品,我们担心地问他:“这么多产品你销得出去吗?”他说:“这几年我的盐巴茶叶和抽的烟钱就靠它们了,这批货是丽江朋友定做的。还有县城里的机关干部和单位都有定做购买的,前几天县档案馆才买了一整套,文工团也定做了十多二十把呢。”

采访完了和仕清,我们又慕名采访了获得省级认证的织布、绣花艺人李桂兰。正巧李桂兰和她的两个徒弟在织布架下放线准备织布,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当我们踏进院子时,三个忙得不亦乐乎的女人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到来全然没有反应。正在院子中间的空地上往临时搭起来的盛酒灶里添柴禾的李桂兰丈夫余友德见是我们,便很快迎上前来招呼我们。客人望着正冒汽的灶头向余友德问道:“阿依扒啊,你是酿酒师吗?会喝酒吗?”余德友回答道:“过去年青的时候曾喝过,但这酒不是很好的东西,搞不好还会误事呢,现在不喝了。”我插嘴给客人介绍:“他是李桂兰的丈夫,是县医院退休的医生,是县里难得的几个研究汪仁波音节文字有建树的专家之一。”

余医生见我提起了他,便不等我们说明来意就转身从屋里很快拿出了珍藏着的汪仁波文字手迹本和一幅汪仁波画的画,画中阳光、星星下,一只大鹏鸟正准备啄蛇头龙身的动物。他向我们头头是道地介绍了他研究的结果,说得客人和领导同志都连连点头称是。

听完余医生的介绍,拍完他的文物以后,我们说明了第二个来意。李桂兰和她的徒弟们拿出了花腊裱、麻布衣、花带子、花背带、花布匹、花围腰、花烟口袋等一大堆产品,使人眼花缭乱。远方来的客人更是赞不绝口,手中的像机拍了一张接一张,一直忙乎到天黑喝过了傈家“尚拉酒(即鸡肉炒木瓜煮酒)”才匆匆赶回县城。遗憾的是还有艺人未能采访到。

送走客人后几天,我们带着原来留下的遗憾再次进行了采访,仍然收获不小。年届70的只洒扒不仅是民间乐器处处、马弓的削制能手,还是木盆、木碗(当地人叫“木三拉”)的制作者;小伙子阿普不仅是局律的吹奏能手,他制作的产品常常还未“出炉”就被伙伴们“抢劫”光了;他爹阿普扒能削制各种各样的烟锅;友珍扒、尼普扒编出来的篮子、背篓、箩筐等供不应求;阿弟扒制作的弩弓在比赛中多次获奖;年近八十的老人普腊扒打制的火镰许多人家至今还保存在柜子里,他打出来的削箭刀锋利又好用;六六香扒打出来的黄铜手镯闪闪发光;只那扒是原始宗教祭祀传承人……

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我的耳旁回响着前次采访时,客人说的那句话——“这个村子是有点名堂,只要认真收集整理的话,这里的傈僳艺人还真不少,建议你们申报……” 我不由自主地回首望了望,整个山村掩映在红色的木瓜、粉红色的桃、白色的梨树、像大绣球般的厚朴、紫红马樱的花海之中。到了秋天再来时,村里一定会是果实累累。(李自强)

和仕清正在制作傈僳族民间乐器。

李桂兰和她的徒弟们制作传统服饰。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