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神川”传说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08 08:00:00

劈开善城斧无痕, 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 两山夹斗石为门。

这是清代雍乾之际云南诗人孙鬃翁在《金沙江》一诗中对世界著名大峡谷——虎跳峡的全景描写。从虎跳峡沿金沙江溯流而上,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上江乡与五境乡交界处(北线:距香格里拉市政府约110公里)也有一道“两山夹斗石为门”的又一“以天作堑”之惊险壮观的自然奇境。那里,群山连绵, 重峦叠嶂, 悬崖峭壁,峡谷深长。其中,最惊险、最陡峭的,就是隔金沙江相望巍然耸立于东西两岸的两座山川。滔滔江水从两山峡谷“石门”中从北向南汹涌而下, 波澜壮阔、惊涛骇浪……。西岸山川又为丽江市与迪庆州的交界处。以西岸山川为界,往南为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往北转西为维西县塔城乡,直线往北为德钦县拖顶乡。因此,这里素有“鸡鸣四县”之称。由于东西相对的两座山川壁立江上,两边各有一道天然屏障,即各成一道天然关隘。东边关隘称为“石门关”。西边关隘称为“塔城关”。“两关”隔江相对,天然自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是现在两边都修通了公路。其原本惊险气势有明代土司木公的《经石门关》诗为证:

两江天堑逼,石磴穿云端。

巨浪雷霆斗,危栏葛藟蟠。

“山对山,岩对岩。悬崖对峭壁,石门、塔城‘两关’对”,可谓又为金沙江一绝。特别是“塔城关”山川犹如一道万丈屏风,自西向东横立于金沙江上,迎面挡住江水去路。江水不得不在此转东绕过山屏再拐南盘旋而下,形成一道天然亮丽的金沙江风景线……。也正是由于有此绝境,在此周边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

三山拦江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当青海巴颜喀拉“山神”正想将长期蓄积的金沙江水按既定流域路线起源开流时,这一消息被远在云南的石门、塔城“两关”山知晓,却不知道具体会在哪一天开放。石门、塔城“两关”山原本是一对夫妻——石门山为夫,塔城山为妻。夫妻俩为了保护由此以下长江中下游的坪坝良田不受损失,商量约定好在金沙江水开流日,把江水由此堵向西流,即今维西县塔城乡腊普河方向。这样,夫妻俩带着干粮伙食盘缠、领着自家孩儿,作好充分准备,一个在东边(丈夫)、一个在西边(妻子)日夜把守着。夫妻俩的这些想法做法却又被远在青海的巴颜喀拉山神所察觉,因此,巴颜喀拉山神对日夜守候在那里的夫妻俩打起了“疲劳战术”——来个迟迟不开闸门。的确,夫妻俩经过数天数日的昼夜煎熬已是疲惫不堪。特别是守在东边的丈夫更是按捺不住、气愤不已。几天后,夫妻俩所带干粮已几乎殆尽。有一天,为扩充伙食作“长期战备”,丈夫在东边山头杀牛宰羊,备下大量肉食。晚饭时大吃大喝,心里暗暗笑道:我吃饱喝足,充沛精力,备下充足的肉食美酒与你(指巴颜喀拉山)“慢慢长玩”。然而,他困了,实在太困了,又加上酒劲发作,就躺了下去。也正是这不经意的一躺,酿成了永远不可挽回的千古遗恨……

就在这天晚上,当人们酣睡入梦之时,金沙江水猝然激流而至,守在西边的妻子一边警觉地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大半身躯立于江中,阻挡住江水。一边大声呼喊东面的丈夫,但因其丈夫睡的太沉,尽管妻子如何叫喊都喊不醒他,妻子只好让其孩儿去喊,但还是不见丈夫动静。此时,金沙江水已淹没了妻子大半个身子,加上巨大水流如排山倒海之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汹涌澎湃,妻子已竭尽全力,已是难以阻挡支撑……(传说开流时的江水量比现在的流量多数十倍,甚至几百倍。这与现有河床或平坦处方圆水流一两公里外还可见到卵石、沙子相吻合)。情急之下,操起身边的一把菜刀向丈夫方向摔去,那菜刀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丈夫的脸额上。睡梦中的丈夫被突如其来的疼痛惊醒,昏迷中慌忙抽出随身佩戴的长剑向前方用力砍去,这一剑,砍中正在奋力堵江的其妻一只乳房。只听到妻子“啊哟”一声惨叫。也正是在这一剑落下之瞬间,江水混杂着妻子的鲜血从丈夫应堵挡的东面方向漫出,那只被砍断落地的乳房也随即被急流的江水冲走,其孩儿见状,哇哇痛哭。妻子顽强忍着巨痛,仍然奋力堵住了大半壁江水。口中只念道:“该死的老公啊,只因你麻痹大意,不但没能完成我们美好的心愿,反而断送了我们养儿育女之食粮。我的乳房啊!你就闲息在鸡鸣拂晓的地域人间吧!”。丈夫听到妻子的惨叫声、孩儿的啼哭声,同时听到江水的咆哮声,全然明白了一切,急忙前来阻挡江水,但为时已晚。这一家的哭闹声同时吵醒了东南方向直线距离约2公里处它们的好友邻居毛坡山川。毛坡山川也弄明了吵闹之因,一边嘀咕着“为何不早告诉我来帮忙呢?”(传说是“两关”夫妻俩为了功名自想完成大业而不告诉毛坡山),一边疾步奔跑冲上前来,毫不犹豫急切纵步跃入江水中,以对“两关山”夫妇助一臂之力。可是,此时更是晚唉!江水已从“两关山”处溢流南下已有1公里之多。由于毛坡山来时速度快、跨步大、用力猛,当它一纵步跃入江水中的刹那间,只见瀑布般水花冲天四溅,其中最大的一颗水珠掉落在现在的毛坡河南边,后来形成了一滩金沙江岸(东岸)小湖(名“亨满”,为纳西语,意为尾湖。于上世纪70年代末新修公路时被埋没)。就这样,金沙江水径直南下,至第一湾(今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与香格里拉市金江镇沙松碧村之间)突然急转东流而去。真乃“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上普陀

话说“塔城关”山之乳房被金沙江水冲走后,至香格里拉市上江乡良美村北边村头(距“两关”南下约20公里)已是拂晓公鸡啼鸣,依其主人之愿望永远安闲坐落于此。故而得名曰“鸡公石”。鸡公石,从此成了屹立于金沙江中偏向东岸的山石岛屿。小岛方圆约400平方米,浓荫蔽日、草木青翠,有数亩农田。江中山石——鸡公石,高于水面约160米,其形状犹如振翅欲啼鸣之雄鸡,仿佛在不停地向人们报晓。历史上,人们曾在“鸡公石”顶上修建有观音阁,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是隆重的观音会期,因庙会活动兴盛,史上文人墨客将其称为“江上普陀”(当地人们也有人称之为“观音岩或观音石”)。如今,“鸡公石”岛屿上的庙楼阁亭虽已无存,其山石也曾在上世纪70年代因“围水造田”而有所破坏,但其依然是难得一睹的人间自然景观风采。当然,关于“鸡公石”的来历还有别的传说,但本文之传说更合乎逻辑性。

神川对望

从此,石门、塔城两关山和毛坡山,分别巍然耸立于该地区东、西、南三方位,势如三足鼎立,却又相互对应、遥遥相望、面面相觑。此外,那里还有一座位于西北方向今维西县塔城乡的腊普山(即达摩山),又与石门、塔城两关山和毛坡山“三山”遥相呼应浑然一体。从达摩山向东南方向眺望,即可一睹江山如画秀色可餐之自然景观——金沙江从北边崇山峻岭中蜿蜓南下之雄姿美景。或许是上天赐予此地如此美景之缘故,相传:当年达摩祖师从印度云游中国,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到此,见此地山清水秀,甚合佛心,便登上山去,在山洞中面壁修行十年在此圆寂,悟道成佛。至今,在洞中还印有祖师的影像和得道后“顿石成洼”留下的圣迹。洞内灵塔中,葬有祖师使用过的器皿、衣冠、拐杖等。此洞由此便得名“达摩祖师洞”。成为佛教信徒们朝拜的圣地和修炼的场所,也是旅游观光的风景名胜。

民族和睦

“三山堵拦江水”和“达摩祖师修行成佛”的故事在当地民间世代流传,所以,后人将此四座山川统称为“神川”。巧合的是,四山川除山体、山高、海拔相似外,其方圆10余公里周边的地形、地貌、树木、植被,以及房屋、村落也都略同。四山川脚下都流淌着一条河,即腊普河、其宗河、洛扎阁河、毛坡河,四条小河水分别在四山川脚下潺潺湍流入金沙江中。那里的人们依山而居、傍水而住。经千百年来的繁衍生息,居住着纳西、傈僳、普米、藏、汉等多种民族,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地方。因此,这里各地的生产、生活方式、田园村舍、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也颇为相同。有所差异的是,以塔城、石门“两关”以北的维西县塔城镇、香格里拉市五境乡及德钦县拖顶乡地域的是藏族为主体民族,主要信奉于藏传佛教,崇拜“达摩山”为神山,那里的人们非常崇敬在此修炼成佛的达摩祖师,其知名度波及至西藏、四川、青海等省份乃至全中国,甚至到印度等国外都有较大影响。是藏传佛教非常崇尚、敬仰和向往之圣地。而“两关”以南的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香格里拉市上江乡地域的却是纳西族、傈僳族为主体民族,多信奉东巴教,亦信藏传佛教,崇拜“塔城关”山和“毛坡山”为神山。那里的人们非常崇敬在“三山拦江”传说中对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的“塔城关”山和助人为乐、见机行事的毛坡山。将此二神山名编写入“纳西东巴经”书中对偶并存。名曰:“塔展阿刷局,毛坡阿纳局”。为纳西语,意为:“塔展”,即柿子之市(因盛产柿子而得名,即现在的丽江塔城。也有人联想到隋唐时期的“神川铁桥”说成是“唐朝之城”——“唐城”之化音),“阿刷局”,高高之山峰。“毛坡”,即下边(因其居于毛坡山之下而得名),“阿纳局”,黑油油之山峰(因植被茂盛而绿油变黑)。又因“塔展阿刷局”为母系神山,故又有“咪乐塔展角”之说,为纳西语,意为:美女之星落在塔城。而“石门关”山则由于严重失职,被排除在“神山”之外。取名“啊白达”,为纳西语,意为:被菜刀所砍。的确,远远望去此山活像个站立着的壮汉,其相貌五官及眉毛胡须(草木植被代之)都非常分明,被菜刀所砍之痕迹从其左眼上眉角过鼻梁至上嘴皮右角,也可辨认。其左肩旁边还依稀可见当时喊叫它的其孩儿(岩石像)。“啊白达”面容沮丧,一副懊悔的样子。其好像隔江看着西面对岸的妻子,似在伤心忏悔,又好像望着东南方向的毛坡山以及向南湍流的金沙江水,似在向人们表露千古遗憾。

在“两关”南北隔江相望的四个区域里,还流传着一种悠久的民间大型舞蹈。一种由鼓、钹、锣、手铃伴奏的集体歌舞。相传是由原始宗教“苯”教的“巫术”和图腾舞演变而来,它吸收了古象雄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精髓以后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稳定、风格独特、技艺高超的民间大型集体舞蹈。一般在节日或农闲时节在各自村寨出演。其旨意在于: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村舍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求福禳灾、祈年丰收等等。其团队以村寨为单位,少则为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每场次歌舞分章节进行,总时间约6至9小时。凡参加唱、舞、器乐、服装、装饰等方面的艺人需经事前长时间的培养、训练,方可进入。“两关”南北的唱法、跳法及其服装打扮都有所不同,对歌舞名称之叫法也各异。“两关”以北的称为“热巴舞”,以南的则称为“腊巴舞”。“腊巴舞”与“热巴舞”一脉相承。

神川铁桥

在神川“两关”之地,还发生过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号称“世界最早铁桥”的“神川铁桥”,以及深远影响我国唐代历史进程的“神川战役”。

据史书记载:这里北连康藏,南通大理,形势险要,是唐代南诏王国与吐蕃的边界,既是各民族交往的走廊,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许多学者认为,神川铁桥不仅是“万里长江第一桥”,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铁桥。

神川铁桥约建于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当时,唐代吐蕃势力在西部崛起,威胁长安。中央王朝为打击吐蕃,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不堪地方官吏勒索欺凌,起兵反抗。朝廷派兵镇压,阁逻凤联兵吐蕃,在洱海两败唐军。吐蕃势力趁机南下金沙江中段,设立了神川都督府,控制了塔城、石门二关,在两关之间(今香格里拉市上江乡木高村委会与五境乡仓觉村委会交界处)的金沙江上建起了铁索桥,称“神川铁桥”,并在此驻兵上万,建起了东、西铁桥城,确保南下之路,并牵制南诏。此时的丽江塔城更是成了中央王朝和吐蕃、南诏地方势力博弈的战略要地。在神川铁桥建起的几十年间,南诏王异牟寻终于不堪吐蕃贪得无厌的勒索,重新向唐朝廷靠拢。公元794年,即唐贞元十年,异牟寻被唐王朝封为“云南王”。就在这一年,吐蕃与回鹘争战北庭,向南诏征兵。南诏王异牟寻佯为应征,发兵五千先行,沿金沙江北调,暗中又率精兵数万,随后进发。南诏军队昼夜兼行,攻破今剑川、鹤庆等地,又溯金沙江北上,奇袭神川,以少胜多,大破吐蕃,拿下铁桥,“夺取16城,俘虏5王,降众10余万”,向唐朝廷献捷。突袭铁桥后,南诏为解除后患,毁断了神川铁桥。这就是著名的神川大战役。此战,南诏与唐联合,巧出奇兵,乘蕃军无备,选择有利地形突然袭击,使蕃军惨败,取得辉煌战果。这是唐代在这里发生的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神川铁桥大战是南诏与吐蕃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于我国唐王朝、南诏和吐蕃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说神川铁桥是利用天然桥墩建造而成的。据史料记载:在神川建造地的金沙江中有一石耸立,露出水面约5米,成三岔竖立,形如笔架,称笔架石(又称照壁石),其中两岔分别凿有直径约1米的圆洞,为“穴石锢铁”之处(于1959年在疏浚金沙江航道时被炸塌)。笔架石横卧于原石基座旁江中,枯水季节,犹见石穴。而两岸“锢铁”遗迹,因年久日深,被江洪冲毁,或被积石覆盖而无存。笔架石东岸右侧,有一岩房平台,长约50余米,最宽处15米,可供相当数量的兵卒守桥之用(于1988年修筑上江至五境乡公路时被炸毁大半)。在今丽江塔城塔展村的金沙江边高岩上,熔铁系链的洞穴还在,江边立有“古铁桥遗址”碑。

结束语

上述“神川”传说,及其由此让所形成的民间文化,以及建造“神川铁桥”之历史事实,是金沙江畔“神川”大地孕育下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创造的共同财富和宝贵遗产,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团结进步的历史见证。然而,这些美丽传说中栩栩如生、楚楚动人所指向之物,如今已是面目全非或荡然无存。就连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深远影响,号称“世界最早铁桥”的“神川铁桥遗址”之事实,对于当今人们而言,也仅仅只成了个传说——人类对大自然的损毁和无节制的贪婪掠取,将会逐渐地、越来越多地失去人们以往美好的记忆,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尊重自然,珍爱自然,保护自然,顺意自然,关注古老村落状态, 传播乡土传奇故事, 记住美丽特色乡愁,秉承世代相传祖训,弘扬传统优良文化,是打造“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中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金国献)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