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西行弦歌不绝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14 10:37:43

——追忆黑陶艺人孙诺七林

木基元 文/图

黑陶技艺大师孙诺七林。

孙诺七林指导儿子制作陶艺。

2015年7月19日晚临睡前,一条来自迪庆州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主任益新卓玛(阿新)的信息揪住我的心,使我久久无法入睡。阿新哽咽着留言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黑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孙诺七林,因突发脑血栓于当日上午长辞人世。

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顿时让我蒙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20多天前,我还与孙诺七林大师谈笑风生,转瞬间却阴阳相隔,不禁连叹世事无常。

6月26日,我应“云岭大讲堂·迪庆讲坛”之邀请,专程在迪庆州委报告厅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云南经验’”的报告。次日一早,迪庆州社科联副主席陈树华和益新卓玛陪同我前往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探望黑陶制作技艺大师孙诺七林。

我与孙诺七林大师神交已久!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工作的16年时间里,无数次观赏过大师制作的精美器具,李月英、李晓斌、陈平等年轻的同事相继推出了几部尼西黑陶技艺研究专著,愈发加深了我对这一技艺的认识;2005年以来,我受省文化厅之邀请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的评审推荐工作,10年间见证了孙诺七林登上国家级大师的艰辛历程和辉煌业绩。

由香格里拉出发一直往西北行进,约40分钟的车程,我们便到达目的地。六月的汤堆村,满树的白色刺花在农田边、路边绽放,星星点点的农舍撒落其间,四周群山环绕,好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屋子里轻轻传出节奏均匀的泥片敲打声,已经成型的土陶胚子整齐地在屋外摆放着,有的人家已在封窑烧制。孙诺七林在家门口迎候我们,他的手上还沾着泥土,他的大儿子和孙女婿在制陶作坊里席地而坐,敲打着一方长木板上泥片。

黑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山东日照的黑陶制作技艺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尼西土陶制品远近闻名,历史悠久,是藏区土陶烧制技艺制品的典型代表。尼西乡幸福村发掘出距今二千多年前的石棺墓,所发现的夹砂褐陶器,其形状与现今尼西制作的陶器极为相似。

尼西土陶的原料,系用当地特有的红土与白土混合制作而成,包括备料、塑形、雕花、阴干、烧制等工序。制陶一般在自己家中进行,器物上采用各种形状的碎瓷片镶嵌成各种图案,有的则在器壁上手工雕刻龙头、牛头等图案,显得朴实而别致。尼西黑陶制品的品种有100多种,从用途上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传统日用器皿;第二类是宗教用品;第三类则是设计制作的新品种。近年来,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黑陶制品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工艺和美观、实用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海内外朋友的喜爱。

1948年5月,孙诺七林出生在一个具有七代制陶史的世家。11岁起,他跟随爷爷学习制陶手艺,此后56年的光阴岁月,就在拍打拿捏手中的泥土中度过。改革开放后,孙诺七林的黑陶制品相继走出迪庆,广受藏区农牧民的喜爱。1991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迪庆文化展”中,他烧制送展的24件陶艺被国家有关机构收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刊《装饰》1997年第2期对孙诺七林及其陶艺作了专题介绍,从此他声名鹊起,国内外机构及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藏孙诺七林的陶艺作品。1999年,孙诺七林被命名为云南省高级民间美术师。2009年,他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藏族黑陶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