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苯教文化之我见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29 10:31:33

  图\文 张国华

  苯教是藏族信奉的本土宗教,迪庆也是其他藏区一样,佛教尚未传播到藏区之前信奉苯教,而且是根深蒂固的,佛教传入之后,经过佛苯之争进行归并改宗,不断衰微,到目前在迪庆境内只有一些苯教文化现象遗存,很难搜集得到文献资料,很难看得到寺院,抢救挖掘苯教文化面临濒临灭绝,任重道远。

苯教文化浓郁的尼汝祭山跑马节。

绒赞卡瓦格博。

苯教神湖泸沽湖。

苯教、东巴教道场白水台。

  一、苯教文化传播源流

说苯教要从象雄说起,象雄与苯教有着分不开的渊源关系,象雄是苯教的发祥地,苯教发祥在象雄,发扬光大在广阔的雪域高原上,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海外著名藏学家南喀诺布先生说,苯教在象雄传播距今有3800年左右的历史。目前国内外的藏学界都也认为苯教是发源于象雄的一种宗教。就迪庆来说,专家们推测约公元前七至八世纪,象雄王朝势力进入滇西北地区,苯教亦传入迪庆。在吐蕃时代,迪庆藏区仍有苯教流传。据苯教经典《十万白龙经》、《赛米》等记载,藏族人死后要进行一系列丧葬仪式,其中重要的一项是以“石片为棺”或“垒石为墓”。在德钦县永芝、纳古、石底等地和中甸尼西幸福等地出土的石棺墓及其中的随葬品青铜器、土陶罐、银饰、绿松石等看,与当时流行的原始苯教有关。还有在香格里拉市尼汝村藏族村民水葬时,以“垒石为墓”,葬送亲人,与苯教的丧葬仪轨息息相关。

尤其是公元七世纪,吐蕃军事势力南延,迪庆是吐蕃、南诏争相经略之地。吐蕃曾集结重兵于此,史料记载约有10万之众(包括随军家属)。吐蕃军中盛行“军中苯教师”制度,为其军事行动服务。据田野调查了解,香格里拉市尼汝村嘉古家的世袭苯教师相传是从西藏山南来的吐蕃军中的苯教师,他随军先到了现在的阿坝州松潘县,后来碾转到了现在的甘孜州九龙县,最后来到了尼汝定居,为当地的百姓做法事活动,可惜现在世袭已失传。

迪庆境内苯教的兴衰与西藏和其他藏区苯教兴衰也有联系,公元八世纪后,吐蕃王朝兴佛抑苯,苯教在西藏的势力渐衰。特别是赤松德赞时期,推行严厉的灭苯措施,迫使一些苯教大师改信佛教,另一些苯教大师被迫离开西藏本土流放到边远的地区去。这些苯教大师中有来到藏、滇、川交界地的左贡、察隅、芒康、德钦、中甸、维西、丽江等地方,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成分,给苯教的传播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并在这些地方开花结果。

明代中叶时期,苯教在德钦、中甸、维西等地方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中还有相当势力,其实境内虽有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等教派的流传,但苯教寺院和苯教徒也不少。

民国二十八年《中甸县志》载:“中甸县在明中叶喇嘛教即已盛行,惟其时仅有红教,亦间有奉行黑教或白教者,其后西藏教皇派来举马倾则一员,管理僧民,征送粮税,始有黄教喇嘛”。文中记载的黑教所指就是苯教,这也是苯教在迪庆传播的历史佐证之一。

香格里拉藏族中现在还流传的喜庆集会时说唱的颂词(当地藏语称其为吹舍或当舍)中说:“最古之教,专擅杀生,血肉为祭,脏腑为帘,弓箭为栏;上祭天神 ,下祭水神,中祭厉神。真诚佛教,不皈不闻,……哀我众生,受苦至深。……信仰佛教,宏扬佛法,供奉黑帽春云笃杰,红帽春云汪学、阶汪农布诸神。噶举真谛,遐迩布闻,多降甘露,岁稔年丰,人畜安康”。由此可知,当时各教派虽有斗争,但都有一定势力。作为古老的苯教在这里还是有一席之地,颂词中说出了苯教地位、司神、仪轨形式等,崇信天神(年)、水神(鲁)、厉神(赞)等现象今天在当地宗教活动中仍然存在,只是万变不离其宗而已。德钦的卡瓦格博神山的原型是“赞”,故称其为“绒赞卡瓦格博”。香格里拉尼汝的七彩瀑布的原型是“鲁”,取其名为“鲁杰吉克”。香格里拉县尼汝村和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交界处的拉格松拉神山的原型是“年”,是“年”居住的地方。在迪庆境内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

迨至清代,清政府独树格鲁派。在迪庆境内,清王朝强迫各教派改宗为格鲁派,归并各教派寺院为格鲁派寺院,苯教日趋衰落,据著名藏学家得荣·泽仁邓珠说,当时在迪庆范围内就有大小苯教寺院180多座被归并改宗,其残余便移退到木里、盐源、宁蒗的永宁等地方。在丽江市宁蒗县的永宁至今遗存黑苯寺院,被称为黑教寺,有当地信教群众来信奉,延续香火。

直至现在,香格里拉市境内还有少数苯教徒为当地信众做法事活动。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在编修《迪庆州宗教志》时,田野调查过香格里拉市建塘镇达日觉村的扎史茨里仓巴,三代家传,仍信奉苯教,不过已无寺院,而是居家糊口,娶妻生子,村里需要做法事活动时去主持,当时他还健在,现在已去世了。香格里拉市的东旺乡,格咱乡格咱村、翁上村,洛吉乡尼汝村等地方的苯教仓巴仍为当地信教群众服务很受欢迎。在尼汝村有阿拉、列独、向丹、阿扎等世袭苯教仓巴,曾经这些仓巴很有名气,香格里拉境内格咱、四川省木里县俄亚等地方的仓巴前来拜师学法,十分火红。东旺乡的苯教仓巴列布曲扎现年83岁,他传授的20多名徒弟在当地为信众服务,深受欢迎。

苯教在迪庆境内藏、纳西和普米等民族中长期传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的宗教事项,但是有的事项已经消失了,有的还仍然延续。

二、苯教文化遗留现状

苯教所相信的是万物有灵论,但也尊奉苯教“三宝”,即“本喇”(苯教祖师登巴兴饶米沃且)、“喇玛”(高僧)、“吹”(本教经典),内容与佛教的三宝(佛、法、僧)有所不同。苯教徒很重视自身修持,要到僻静的岩穴内独坐修练,并到苯教经堂念经,因此,在当地被尊称为“仓巴”。就其属性和内容看,境内苯教徒兼有原始宗教和人为宗教的双重性,迪庆境内苯教也把世界分为三个部分,即天、地、地下。天上的神名叫“诺喇”,地上的神叫“年”,地下的神名叫“鲁”,其中天神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祭天仪式是最重大的祭祀仪式。每当发生冰雪灾、虫灾或旱灾时,苯教徒便举行祭天仪式,以驱灾祈丰。如祭天仪式中的“徐寡”(意为“封雹”)是最常见的法事活动。“诺喇”是当地信教群众对苯教“赞”神的一种称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又如,在迪庆境内的藏族百姓在平日生产生活中相互赌咒、发誓,就用天来赌咒、发誓,常常说到“让天上的蓝天作证,让地上的烈火作证。”这说明了当地的藏族百姓认为天是最大的,在人间没有比天大的神灵,说出自己的誓言,向天发誓,向天保证。

此外,苯教崇拜火神,特别是火塘神。藏语称火神为“米拉”、称火塘神为“陶拉”,被誉为“陶拉益西农布”,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智慧宝贝火塘神。苯教徒们认为火塘神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火塘里旺盛的焰火会给家庭带来发达与兴旺,因此又忌讳丢落脏物到火塘里或将汤水烧溢锅外,倘若认为触犯了火神,就要请苯教徒消灾。

苯教还认为每个人身上都附有战神和阳神两种保护神,藏语称分别称为“扎拉”和“普拉”。如果人丢失了这两种神,恶魔就会乘虚而入,会使人得疾病或灾难,甚至丧失生命。因此,成年人外出或参战,胸前都挂有一个银制小盒“嘎沃”,其内藏有祭祀阳神和战神 的经典。

境内苯教祭神驱鬼仪式中较常见的有:“诺桑”(祭天神)、“赤浓”(祈雨)、“徐寡”(封雹)、“含波”(为伤病人招回阳神或战神)、“安杂”(诅哭仇敌,须念14遍)、“纳堆安都”(为产妇除秽)、“入整”(安灵超度)、“茨贴”(放赎物,即为忏罪祭献牲畜和财物)、“虽倒”(投祭品、禳解不祥)、“木倒”(卜卦)等。所有仪式都要宰杀牲畜,取其血、肉、肝、肚、肠、头蹄等分别祭供,牺牲多为牛、羊、驴、马、猪、狗。现在大多数以用糌粑或酥油捏制成的象征物和红颜色代替,或者是模拟牺牲祭,不再牺牲祭祀了,有利于畜牧业生产发展。此外,祭物中还有有毒的植物,如草乌、三分三、巴桑果、白泡树花等,其功用被称作“以毒克毒”。祭祀时一般都要供一个简单的祭坛,坛上插满五色旗幡,大多数为彩纸做的,周围悬挂血淋淋的头蹄肠肚,苯教徒口抹鲜血,头戴黑色僧帽,身穿蓝僧衣,击鼓吹螺,并张弓舞刀,随祭祀而舞蹈。现年有80多岁的我姑妈仁青卓玛回忆说,她小时候,在尼汝家乡过祭山跑马节,村民们要宰杀许多牛羊来祭祀神山,保佑地方平安,现在不再是过去那样用牺牲祭血敬神山,已经用简约的形式替代。

在迪庆境内苯教的信仰活动中,鹏、狮、虎、龙、马、牦牛等动物作为崇拜对象,都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神山上飘扬的风马旗上印有鹏、狮、虎、龙等4种动物,这象征着用图像的形式把4种动物供奉给天神和山神。因为,这4种动物是天神和山神的最爱,它们能够让天神和山神欢心喜悦。在藏房大门上方的门头画有的虎牛对峙图,一边是虎,另一边是牦牛,具有辟邪、驱除妖魔鬼怪作用。由两种不同习性的动物互相监督,相互监控,坚守大门,确保宅院平安。牦牛是神的化身,是苯教的监督神之一。虎是苯教的本尊神之一,代表虎衣明王,专施善行善举,保护地方平安。在地名、山名、水名等的命名中,用鹏、狮、虎、龙、马、牦牛等动物来冠名命名的也不少,都是赋有深刻的文化涵义在其中,记录着文化和历史。

迪庆境内苯教徒的社会职责主要是为人祈福禳灾,祈求人财两旺,卜卦治病审度凶吉,施授送鬼用品,克服违缘,主持葬仪等。境内苯教徒不担任封建农奴主政权的职务,不参与重大政治经济事务。

历史上,苯教对迪庆境内的藏族有过深刻的影响,对世代与藏族杂居的纳西族和普米族也有深远的影响。东巴教的教祖“丁巴什罗”(一作“东巴裟喇”),实际是一个苯教大师。他大约于明代进入中甸三坝纳西族地区传播苯教。后来,东巴教大师追奉他为东巴教始祖。

东巴教的神灵谱系以及祭仪受苯教影响最大。东巴教的神灵谱系中,大神有200多个,一般神945个,胜利神102个,山神150个,护法神60个,龙神50个,女神50个,这些神灵多数与藏族神名相同,而且多是苯教神祇。

我最近拜读了知名苯教专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同美撰写的一篇题为《苯教九乘与四门一库》学术论文,文中谈及到了关于恰噶和恰纳的有关论述,恰噶的藏语意思是白水,白象征无弊圆满,水象征甘露,其内容主要涉及密宗。恰纳的藏语意思是黑水,黑象征永恒,水象征泽及众生,其内容主要涉及宗教仪式仪轨。从这一说法看,在迪庆境内纳西族崇敬的著名的东巴圣迹三坝白水台,藏语称“恰噶恰纳”,藏语的字面意思是黑水白水。作为东巴教根本道场的白水台,可以断定其名称来源于苯教四门一库经典之中,白水台曾经一度是苯教和东巴教根本道场之一,一直延续至今。

普米族汗归教的始祖叫“益史丁巴”,关于“益史丁巴”的传说大致与“丁巴什罗”的传说相同,可见苯教对汗归教的深远影响。在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的我们家的普米族亲戚曾经来到尼汝拜师学习苯教经典,当时抄写的经典还收藏在他们家里,平常用于法师活动。这些经典在尼汝已经失传了,在他们那里还继续流传。

迪庆境内与苯教有关的各宗教大师的称呼,在传统习惯上,在“苯波”前冠以族称以示区别,如“古孜苯波”即藏族苯教大师,“巴苯波”即普米族苯教大师,“卓苯波”即纳西族苯教大师。另外,民间亦有称苯教师为“准”、“吾”、“先”等名称的。尽管迪庆各民族对苯教师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指的是流传当地的原始苯教的存在。

苯教特别重视祭天、祭灶神和举办丧葬仪式。纳西族的东巴教和普米族的汗归教的祭天仪式最为隆重,也极为繁缛;东巴教和汗归教都极为重视火塘神,一日三餐要例行祭祀火塘神,念诵《阿依藏巴喇》火塘经。

纳西族和普米族人死后,有一套繁缛的丧葬仪式,如洗尸、白麻布捆尸、停尸在家数月、制作直立式木棺装尸体、占卜择吉日出殡,由东巴和汗归大师进行送魂引路仪式,用一只鸡或一只羊作死者的伴侣,送到山上焚烧,最后捡骨灰置瓦罐中,葬入岩穴,并置一块石片于骨灰罐上。以上仪式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夹有的苯教丧葬痕迹。

苯教承载着藏族远古的心路历程,苯教是藏族文化根源,在迪庆也是如此,苯教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衰微的时代,还有延续传承的今天,不管怎么说,苯教担当的是香格里拉多元文化的一员,体现的是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