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迪庆文化的弦舞欢歌者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27 10:07:36

俞德贵搜集整理的部分民间文艺作品编著。

德钦县被人们誉为“弦子之乡”。2006年5月20日,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 江初/摄)

在迪庆,有一位热爱民族文化,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弦舞欢歌者——俞德贵。作为迪庆州较早从事新闻宣传的工作者、《迪庆日报》(藏、汉版)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直在努力推动迪庆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继承和弘扬藏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俞德贵从小热爱藏族民间文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拉弦子、吹笛子,早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读初中、高中时是学校的文艺骨干,时常上台表演二胡独奏。1976年7月高中毕业后在燕门立米小学当了两年民办教师。那时的立米小学属一人一校,即一所学校只有一个教师,小学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学科教学均由一位教师承担。因俞德贵自小爱好吹拉弹唱,自其任教后,学生的课外活动精彩纷呈,深受学生及家长的赞赏。教学之余,他开始搜集民间文化,常常与当地民间艺人一起跳弦子,一跳就通宵达旦,这为他日后致力于民族文化传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78年9月,俞德贵考入迪庆中等师范学校,期间,他参加了历时一个月的迪庆州藏文扫盲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德钦县升平镇完小任教。工作之余,他热爱小说创作,1983年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萦绕心灵的琴声》荣获全国五省区藏族文学创作二等奖。从此,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创作了不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学作品。

因俞德贵颇富文学创作才华,1984年7月迪庆州文化局发商调函,欲将其调入该局工作,但未得到德钦县教育局的同意,同年8月他调入德钦县一中任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两年后(1986年10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第十世班禅大师到德钦县视察工作,俞德贵被抽调到宣传报道工作组,承担迎接班禅大师的文艺节目创作,其创作的文艺节目受到班禅大师的褒奖。

1986年底,由俞德贵负责主编的德钦县第一份文学内部刊物《卡瓦格博》创刊。从此,德钦一大批文学青年以此为园地,踊跃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他的极力倡导和全力筹备下,德钦县成立了文学艺术联合会,并选举他为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期间,他多次牵头组织文学创作笔会,辅导本县业余文学创作爱好者,为德钦县培养了一批文学创作人才。1987年他调入德钦县文化馆,专门从事德钦县民间文学十套集成(志)编撰工作。为收集民间文化资料,他多次深入德钦县各村寨,除羊拉乡、奔子栏镇、霞若乡、拖顶乡以外,他与同事走遍了其它几个乡镇的村村寨寨,走访了30余位民间艺人,收集了大量藏族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据其回忆,那时部分村子还未通公路,需背着行李,徒步至村子收集材料。为保存民间文化,他们利用手提录音机、相机进行录音摄像。在山上跟着民间艺人一起放羊,或在深夜点着松明子采访老艺人是常有的事,但怀着对民间文化的一腔热忱,认为再苦再累也值得。材料收集回来后,俞德贵和同事们便加班加点整理材料,时常加班至深夜11点。当时,因资金短缺,他们整理出来的《德钦藏族民间故事集成》《德钦藏族民间歌谣集成》《德钦藏族民间舞蹈集成》和《德钦藏族民间歌曲集成》等民间文学集成未得到公开出版,只作为内部资料编印出来,但有力促进了德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990年11月,俞德贵调到迪庆报社工作。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迪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整理。他在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挖掘、搜集我州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珍贵资料,并将资料翻译整理出来,先后在《迪庆藏文报》上刊发了近百篇(首)藏族民间文艺作品,翻译整理并出版了《德钦藏族情卦》(藏汉对照)、《德钦藏族民间歌曲选》、《妙语欢歌》(藏汉对照)等民间文艺作品编著。

1995年以来,为了让德钦弦子在香格里拉得到弘扬传承,每逢节假日他便组织居住在香格里拉城区的德钦老乡跳弦子舞。2008年春节,由他组织的弦子队在欢乐香巴拉弦子舞比赛中获得特等奖。同年,他组织燕门老乡拍摄了《妙音欢歌—德钦古典弦子》DVD专辑,受到广大弦子爱好者的好评。

——以党报为平台,做好副刊采编工作,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充分展示香格里拉文化品牌。

1990年调到迪庆报社后,俞德贵一直从事文艺副刊编辑,1993年任副刊部主任。在此期间,单位人少事多,他除了负责副刊的编辑工作外,还积极参与迪庆各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策划,深入新闻现场采写稿件,努力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新闻采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他的努力下,迪庆报副刊融思想性、新闻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诞生了一批具有良好美誉度的名牌栏目和版面,如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的《高原诗风》《雪域情怀》《岗拉梅朵》《绿松石》《奶子河显影》等栏目成为培养本地文学艺术人才的主阵地;以介绍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历史掌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为主的《太子神韵》成为迪庆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主窗口。此外,为配合迪庆香格里拉的品牌宣传,他在副刊版面上策划开设《爱我香格里拉》栏目,组织采编人员采写、编发了大量推介香格里拉的文艺副刊作品,为迪庆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开辟了新的宣传途径。为加大对我州旅游产业的宣传力度,推动“文化兴州”战略实施,根据报社编委会的安排,副刊部承担了迪庆日报《香格里拉旅游文化周刊》的编发,在他的带领下,副刊部采编人员围绕州委、州政府关于旅游文化的工作中心和战略思考,精心策划,采写、编发了大量新闻稿件,为推动我州大香格里拉交通、旅游、文化轴心区建设,推动我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兴州”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努力创办迪庆藏文报,充分发挥民文报的特殊作用。

1995年,经州委、省新闻出版局同意,《迪庆报》(藏文版)创刊发行。在没有正式机构设置的情况下,报社安排俞德贵兼管《迪庆报》(藏文版)的编译工作,他与藏文采编人员积极采写藏文新闻稿件和民族文化稿件,努力搞好藏文报的新闻策划,提高办报质量。2000年任报社副总编辑后,由他分管《迪庆藏文报》出版发行。在他的带领下,《迪庆藏文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认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把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作为办报的主要任务,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到广大僧侣、群众中去,大力宣传我州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用鲜活的事实,讴歌我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家作主的先进典型,使之成为云南藏区反分裂、反渗透的重要宣传阵地,为促进迪庆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培养人才,壮大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和新闻人才队伍。

俞德贵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文化、文学爱好者创造条件,助力文化、文学爱好者和新闻专业人才茁壮成长。在担任《迪庆报》副刊部主任的近10年间,多次组织举办文艺副刊通讯员培训班,为我州培养了一大批文学艺术创作人才和新闻媒体的业务骨干,有许多作者成为我州乃至云南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诗人。任迪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和调研员期间,通过“传、帮、带”,加强对报社采编人员的业务培训指导,近20多人取得新闻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付出辛劳、勇挑重担结硕果。

俞德贵20多年如一日,含辛茹苦,默默奉献,共编审6千余万字的新闻稿件和副刊作品,采写了近50余万字的新闻、副刊稿件。采写、编辑的40余篇新闻作品获国家级、地市级奖项。其中,由他采写的《我州加快民族文化建设步伐》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好新闻二等奖,撰写的论文《重特求新是搞好西部大开发宣传的关键所在》获得第六届全国五省区藏文报优秀论文奖,编辑的作品《明亮雨崩》获得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编辑的《康巴人》专栏获得第二十一届云南新闻专项奖,编辑的作品《我们知道什么》《香格里拉壮我行》获得云南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他从事编辑工作20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推动迪庆新闻宣传和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2000年担任报社副总编辑和履行主任编辑、高级编辑职称以来,更是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为单位的发展殚精竭虑,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先后被迪庆州委、州政府评为迪庆州二届、三届德艺双馨优秀工作者,2002至2003年深化国企改革先进工作者,宣传十七大精神和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小康活动先进个人。他长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做好党的新闻工作,为我州的民族文化建设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老骥伏枥,志在传承民族文化。

如今,退休后的俞德贵放弃颐养天年的悠闲生活,一心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上。2016年起,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他再次深入德钦各村寨,与此里尼玛搜集整理并出版藏汉双语版《天籁之音——德钦弦子歌词集》《妙音欢歌——德钦藏族情卦歌词选集》《妙音欢歌——德钦锅庄歌词集》《妙音欢歌——德钦藏族歌谣选集》等非遗编著。2017年下半年,他又收集整理了《德钦弦子歌曲集》编著,书中收集了200多首藏族弦子歌谱。

现定居昆明的他,仍然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做着努力。他牵头组织迪庆籍藏族老乡在昆明跳弦子舞,并担任领唱领舞,还建立微信群“弦子之音”,搭建互相交流的平台。弦音并未因退休而消匿于他的生命中,相反,愈发唱得响亮、跳得更欢。(汪岚)

责任编辑:李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