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塘锅庄舞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拉茸西罗 发布时间:2022-07-08 10:29:17

无论是居家庆贺或举行各类聚会时,居住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父辈们总是喜欢挽手踏歌,给年轻人来一曲古老而富有哲理的锅庄舞“擦尼”。不经意间,一曲曲委婉的曲调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一首首富有哲理的唱词留在年轻人的脑海中,伴随他们长大成人。美妙而华丽的词汇吸引人们越听越想听,于是人们一曲未终又踏调而起,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锅庄舞,藏族的民间舞蹈,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锅庄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藏族先民以锅庄舞的形式把各种思想、宗教仪式流传下来。《清史稿·乐志》中锅庄舞音译为“郭庄”,近代有称“歌庄”,唯《卫藏通志》说它是围着支锅石柱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在这里歇脚。晚上,他们在院内旷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糟袍,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唱歌跳舞,以驱散一天的劳累与疲乏,保持旺盛的精力,适应恶劣环境。”锅庄舞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青海玉树、甘肃甘南及云南迪庆等涉藏地区,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可以从青海湟中一带出土的孙家古墓彩陶盆原始舞图上得到印证。据测,这只彩陶盆的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和生活发展起来的。

对于锅庄舞,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唐朝时期,吐蕃大臣禄东赞到长安向大唐请婚,在众多的请婚者中,吐蕃以绝对优势得到大唐皇帝的青睐,准以文成公主嫁予松赞干布完婚。据说,当时唐朝皇帝为许多求婚者出了6道难题,只有禄东赞全部答对。唐朝皇帝命人给各个求婚团体每人供应百斤酒、百斤肉、百张羊皮,要求第二天早上吃完肉、喝完酒、揉好羊皮。吐蕃人脚踩羊皮一边喝酒、一边吃肉、一边跳起锅庄舞,跳罢唱罢天已经亮了,也完美完成了任务。

建塘锅庄舞以其独特的生活性在当地农牧民间广受欢迎,其中有讲历史故事的“那当”,说地理的“萨擦”,各种庆典之中亦有专门的“慈啦”,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建塘锅庄舞中乔迁新居时唱的“穹斯慈啦”,其内容包括赞美天地日月,感恩大自然无私的赐予;赞美勇敢、勤劳的人们;赞美每一片土石、每一棵树木;从何时开工破土到如何完成屋顶封盖等,唱罢往往能使建造人几年的辛勤劳动在成功的幸福喜悦中烟消云散……而每位会吟唱“穹斯慈啦”的舞者也是一位很称职的建筑师,他们对如何取材、如何垒石、如何架梁了如指掌、胸有成竹,绝不会造成一点浪费。他们心中都会建立起一所美妙无比的理想之所——“用天涯之石(一种石岩石)做基石”;用不会倒塌的“阿干萨”(一种粘性很好的土)打墙;用阳山的梨木制作夯墙的工具……藏族老人们在欢乐的歌舞盛会中不知不觉地把锅庄舞传承给下一代,这种传承的方式使人们在谈笑间将流传千年的民族文化融进了一代又一代的血脉里。

建塘锅庄舞生活化、大众化的特点使得它的教育指导作用更加突出,它的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地女孩在出嫁时,家里的长辈会唱婚礼锅庄唱词,借此教育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孝敬老人。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迪庆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因为有了锅庄舞,生活在这里的藏族群众才有了一种精神寄托,人们的生活才不至于那么苦闷、单调。

然而,如同许多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被现代都市文明渐渐冲刷殆尽一样,一段时间里,锅庄舞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很多年轻人不再关心它的存在,这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濒临消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建塘锅庄舞在热爱它的人们的关注中重获新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以旺盛的生命力在雪域大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

上一篇:尼汝:令人魂牵梦萦的秘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