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神七航天员刘伯明出舱。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草原的秋天,最美的时候就是傍晚。神舟七号,就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家。 在实现中国人第一次出舱活动等一系列重大突破之后,神舟七号任务剩下了最后一个关键环节:返回地球。 9月28日,记者随搜救人员从空中、陆路两路并进,目击了航天员飞天归来的全过程。 待命 28日下午,神七主着陆场站站长贾书贵坐在指挥方舱里,一个点号一个点号的呼点,语言干净简洁。 负责搜救工作的副站长药亮已经带领队员们,把所有的搜救设备装载到直升机上。这套程序对于这个从神一回收到神七回收一次都没有落下的大个子来说,相当熟悉。 但这次不同的是,搜救任务全部交给空中来完成,药亮的压力还是比以前大了一些。在检查完所有的工作流程后,他跑到停机坪外,看着天抽了一根烟。 离飞船返回还有90分钟,地面的回收搜救分队提前出发了。副指挥长马甫君指挥着4辆特种车辆和一些保障车辆,提前向预定地域开进。 按要求,地面搜救分队必须在飞船回收前,进入到距离理论落点大约20公里的地方待命,然后根据指令进入现场。他们的任务是等航天员的搜救任务完成以后,进入现场处置飞船返回舱。 “我们是打下半场的,上半场由空中搜救分队来完成。”马甫君这样形容他们的任务。 气象台传来了气象预报,主着陆场天气晴间多云,能见度在10公里以上,符合飞船回收条件。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有人忍不住喊了一声:“好!” 出发 时间接近17时,希拉木伦寺庙旁的野外临时停机坪上,6架搜救直升机的机桨缓慢地开始转动,轰鸣声打破了草原的宁静。 因为主着陆场在这里——红格尔,这个小镇连同它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柔美的草原民族风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眼球。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主着陆场空中搜救任务都由总参某陆航团担负。这次,他们派出了包括4名特级飞行员在内的优秀机组,飞行员全部参加过汶川地震空中救援任务,很多飞行员刚刚完成奥运安保任务就转场到草原上。 由于今年的搜救模式由原来的空地共同搜救,改为“空中搜救航天员,地面处置返回舱”模式,直升机一响,就意味着搜救行动正式拉开序幕。 “各号注意,出发!”随着调度参谋的口令,6架直升机依次腾空,向飞船理论落点飞去。按照要求,直升机要飞临理论落点的四周,悬停在空中,等待飞船返回。 机舱很小,神舟七号任务又把搜救指挥平台搬到了空中,用机载海事卫通、高速电台、北斗用户终端等先进设备,对空中6架直升机进行实时指挥,这使得机舱更加拥挤。 指挥平台上还安装了先进的搜救空中态势系统,能够随时标出飞行地域的地理信息,并主动完成返回舱的搜索。 场站所属雷达、光学和USB3个测控站,所有的设备全部开机,硕大的天线昂着头,一圈一圈地追踪着目标。 透过直升机的窗,能看到太阳一点一点地沉。飞船该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