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促进大发展 开放迎来新跨越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2-15 17:32:56

——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德钦县云岭乡农民投工投劳兴修通组公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全州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石显尧 摄)

  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30个年头,改革开放春潮滚滚。

  这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30年的大机遇带动大变革,30年的大挑战迎来大跨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巨浪拍空,荡涤着“茶马古道”上厚厚的沙尘。寂寞荒芜的古道,逐步萌生出葱郁的生机。

  30年春雨秋风,30年寒往暑来,迪庆各族儿女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改革开放之花,正在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改革催生满园春

  德钦县奔子栏村的格茸一家人在1978年生产队分红时,不但没有一分钱进账,扣除全家10口人的基本口粮折算后,反倒欠下生产队360元钱,成为村里“倒挂”第一的农户。当时的300多元钱对于一家农户来说,是一笔巨款,曾压得格茸喘不过气、抬不起头。

  1985年县里表彰勤劳致富“万元户”,格茸上了头榜。如今,格茸成了远近有名的能人,他发挥自家几代人擅长制作藏式折桌、糌粑盒等民族传统工艺品的特长,把民族文化向产业推进,奠定了殷实的家底,成了本镇的第一人家,还带动了一批人致富。

  格茸家的变化生动折射出迪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

  2007年,我州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跨越40亿元台阶,人均GDP超过1万元人民币,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2000元。翻开统计局的档案,30年前全州地区生产总值还在5000万元的门槛上徘徊,人均GDP只有192元。

  30年前的迪庆,几乎成为落后与贫困的代名词,每每提及家乡,很多走出去的迪庆人都感到十分泄气,似乎比别人矮了半截。

  迪庆有理由为自己的贫困辩护,建州20多年了,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只有1953万元,直到1973年10月,迪庆才从丽江地区行署正式分离出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迪庆除了执行国家生产计划,廉价外销原木外,基本没有现代工业和成熟的民族工业。

  基础差、底子薄、投入少……面对发展的困境,30年来,迪庆始终咬定发展不放松,通过不断改革促进发展,使迪庆的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从1979年到1983年,根据中央精神,迪庆连续出台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扩大农民的自主经营权,鼓励农民劳动致富。

  砸了大锅饭,磨盘不推自己转,农民焕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在沿江河谷粮食主产区涌现出了车轴村夏学功等售粮上万斤的大户,而在人民公社挣公分的年代,他家一年到头起早贪黑还吃不饱,穿不暖。

  从包交提留上缴公余粮到税负零负担,再到种粮拿补助,30年来,迪庆农民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虎跳峡镇金星村施跨底村民小组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小村庄,包产到户以来,许多农户已经逐步摆脱了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的贫困局面,怎样让群众尽快走上致富路,成为村干部心里的一个疙瘩。“一定要把农村的生产要素重新整合起来,充分调动集体力量来抵御市场风险”。下定决心后,一场改变村庄面貌的行动开展起来了,全村人投工投劳把一条长4公里多,宽近6米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全村人均种植核桃接近200棵……“再过几年,我们村还有更大的变化。”村民们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

  从包产到户到专业生产合作社,从单干到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迪庆农村改革发展的道路还在不断向前延伸。

  在改革中,迪庆的很多企业也得到了蜕变。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非公经济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面对市场,很多国企陷入困境。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迪庆的国企改革就一直在逆境中前行,80年代的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限,到90年代的企业改制,建立健全公司法人管理结构,形成政府、企业责权利分明的格局,迪庆的国企经历了凤凰涅槃的浴火重生,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开放提速 风光无限

  历史上的迪庆,似乎还与“封闭”有一定的距离,“茶马古道”纵贯迪庆,维系着与外界的交往。由于历史等原因,迪庆一步步走向保守,走进封闭。开放的大路被阻断,交流的大门被关死。

  1992年前在虎跳峡镇派出所工作的民警,当时除了维持一方社会治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不断劝阻前来旅游的外国游客。那时候,金沙江的对岸,矗立着不少的警示牌:外国人严禁进入。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开放的暖风才开始在迪庆高原轻轻吹拂。这时,迪庆人痛苦地发现,内地的开放已经走在了前头,山那边的海,早已不容争辩地“近水楼台先得月”。

  既不靠海,也不沿边,迪庆的开放之路从何而行?迪庆人并没有在重峦叠嶂前踌躇不定,而是认真地寻找险道雄关中的突破口,在开放的征程上奋起直追。

  迪庆的对外开放,最初以旅游接待拉开了序幕。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保护完好的生态植被,成为吸引国内外朋友的一道靓丽风景。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出现在了虎跳峡边、独克宗古城里。

  开放、开发、合作、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在经济全球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的形势下,要想发展,惟有开放而别无选择。当中国时代的列车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时候,迪庆历届州委、州政府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迪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开放程度低。从1992年开始,加大开放一直成为了迪庆的发展战略。

  迪庆开放需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还有技术、资金、管理……

  第一个合资企业德园木制品厂落户迪庆,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梅里公司抢滩迪庆,开发优势生物资源,迪庆山珍漂洋过海登陆日本,深藏于大山中的人们打开山门,开始融入到世界,与五湖四海的外商打起了交道。懂一门外语成为一种风尚,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成为了在官方文本中屡屡被提及的高频词,迪庆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气度敞开胸襟引来了四海客商,一个个发展指标被刷新,一个个宏大的目标被确立,站在继往开来新的起点,迪庆人充满着创业的激情与自信。

  开放创造了迪庆的奇迹:1992年前,到迪庆的游客还不到现在黄金周一天接待的游客数。而到今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就超过34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20多万人次。如今,外国人到迪庆,再也没有围观的人群。1992年前,迪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本地通”,而目前,已有国内10多个省区的投资者前来迪庆投资置业,涉及迪庆国民经济的几乎所有行业,而且大多投向我州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旅游文化、生物、水电、矿产等行业和领域,在14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不乏有ALILA集团、新加坡阿曼酒店集团、悦榕集团和中信资本等国际知名公司,怀揣梦想,置业迪庆。

  借鸡生蛋,促进了迪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借车赶路,促进了迪庆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逐步升级;借船出海,促进了迪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进步。

  创新推动 增添活力

  开放以来的10多年间,迪庆人发现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源——创新。正是依靠开拓进取,不断扩大的开放让迪庆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少走了弯路,赢得了时间,大大提速了发展的步伐。

  1998年,开放不久的迪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天然林禁伐,财政收入从近7000万元陡然下降到4000多万元,德钦县的财政收入更由1000多万元“高台跳水”到不足百万元,“木头财政”几近崩盘。

  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打破发展坚冰?富集的旅游文化、生物、水电、矿产等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今后的道路该如何走?一场深刻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再度在迪庆引发。

  经过思考,州委、州政府进一步深化了州情认识:迪庆“最长的手指头”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最短的木桶板子”是缺乏运用资源的思维、手段和能力。

  州委、州政府在反复论证比较后提出,要着力培育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因为迪庆已经开始搭建扩大开放的新平台——香格里拉品牌。

  而香格里拉的寻访与策划,正是创新结出的一个智慧硕果。

  香格里拉品牌落户迪庆,成为引领迪庆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新引擎,在香格里拉品牌落户迪庆的10多年间,迪庆的发展真正驶入了快车道。从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我州建设了香格里拉机场等一大批关乎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大项目,期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16233万元,公路密度由“八五”期间的8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提高到129.8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实现迪庆境内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全州所有乡镇实现了传输光缆化、电话交换程控化,迪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十五”期间,更是迪庆历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改革开放成效最明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全面的时期,“十五”期间,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774元增加到7727元,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齐头并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州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35:21:44调整为“十五”末的19:38:43。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莫道雄关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十五”以来我州经济总量连续跨过了10亿、20亿、30亿、40亿四个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的排位由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由第6位上升至第3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3位。无论横纵向比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迪庆实现了从加快发展到跨越发展,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的伟大转变,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和稳定时期。

  面对新机遇,新任务,州委六届五次会议提出,把迪庆建成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宏伟目标,推进迪庆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长期稳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走“生态立州、文化兴州、文化兴州、和谐安州”之路,坚持科学发展、和谐稳定与保护生态相结合,坚持党和国家的基本制度与改革创新相结合,坚持上级支持与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相结合,旗帜鲜明反分裂、反渗透与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相结合,加快发展,扩大开放与保障民生相结合,确保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自治州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开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改革促进大发展,开放迎来新跨越。迪庆从默默无闻的贫困小州到现在的举世闻名的香格里拉的跨越,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名列全省前茅,都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创新的结果。如今,迪庆又站在了推进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新的起点上,通过建设示范区树立更高的目标。推动大发展,实现新跨越,迪庆的历史正在不断地被书写,被创造着。(记者 普自林 安永鸿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