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改革开放30年系列报道之五 图为独克宗古城内的广场舞。在平安和谐迪庆建设中,我州注重把挖掘民族文化与时代特色结合起来,大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不断丰富香格里拉文化内涵,成为打造和提升香格里拉品牌的重要载体。 “天更蓝了,山更绿了,路更宽了,城更美了。”这是当地老百姓眼中的迪庆,也是南来北往的客商眼中的迪庆。 眼下已是初冬,但漫步香格里拉街头,放眼望去,道路两旁依然绿意浓浓。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城镇社区,记者看到的是群众满意的笑容,听到的是群众开心的话语。1978——2008,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迪庆到处都能感受到“和谐”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干群齐心谋发展 不久前的金秋时节,记者前往香格里拉县三坝乡哈巴村阳山村民小组采访,汽车行使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不断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卫生路和果实累累的各色经济林果,核桃、苹果压弯了树梢,红色的花椒似点点繁星点缀在房前屋后,这一切与正在辛勤劳作的农民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画卷。 在阳山村民小组,正在采摘花椒的李老汉笑呵呵地说:“今年花椒还没成熟,就有老板来订购了。”旁边的乡村干部告诉记者,阳山村每年靠花椒一项,农民收入就可达近百万元。交谈中,李老汉说:“村里有这么好的光景,多亏了这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多亏了上海帮助我们实施整村推进。” 在迪庆,像阳山村这样的村寨不在少数。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迪庆目前还是一个民族贫困地区,尤其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如何破解难题?从改革开放开始,迪庆就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特别是“十五”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先后实施了安居温饱、易地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扶持、劳务输出等项目,目前全州的行政村通车率已经超过97%,农户通电率超过90%…… 项项“工程”的建设,都得拿钱,这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仅靠捉襟见肘的财政是不可想象的。于是,迪庆集中捆绑使用扶贫资金,开展了以行政村为主的整村推进,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工程”建设,同时依靠群众和社会力量,确保“工程”不流产,把更多的建设任务层层落实到位,不见成效不脱钩。各单位义不容辞,密切配合,齐抓共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为推进全州“两基”攻坚顺利进行,2005年开始,从州到县都实施了干部职工教育捐款制度;州县级机关单位都有自己挂钩的扶贫点,每年都要为自己的“穷亲戚”脱贫致富出主意、想办法;2006年开始,全州上百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奔赴迪庆各村寨,为全州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 拉近了的干群距离显示出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海投入整村推进资金50万元,可虎跳峡镇金星村史跨底村民小组却做出了近300万元的工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