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春风拂藏乡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08-12-31 09:41:30

——改革开放30年香格里拉县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改革开放30年,香格里拉县城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盛装的城市正在以快速发展的步伐走向世界。 (王芹 摄)

  从偏处一隅的小城到世界闻名的香格里拉,从一个贫困的山乡到旅游强县,伴随着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香格里拉县也沐浴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直前。

  破解难题

  1978年以前的香格里拉县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困难,农业总产值226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有116元。“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是全县农村的真实写照。全县范围内“小而全”的局面使农业受到极大束缚,就连在全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金沙江沿岸,由于发展经济门路单一,成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遍了农村的每个角落。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的思路下,全县形成了山区、半山区、高原坝区三个农业产业带,“鱼米之乡”的香格里拉县金沙江沿岸在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桑蚕产业,尼西鸡、野猪、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出了农村发展、农民富裕的新天地,截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37元,是1978年的18倍,农业总产值完成14272万元,是1978年的6.3倍,改革开放和“三农”政策使香格里拉“一穷二白”的面貌一去不复返。

  改革开放初期,香格里拉县三大产业发展不平衡,尤其第二、第三产业极其落后。1990年,森工企业占据了香格里拉县半边天,在国家实施天然林禁伐后,香格里拉县经济发展遭遇了寒冬。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面对困难,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提出了“农业稳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2001年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香格里拉县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强县和中国一流、世界的精品旅游区,大力培育以生态旅游文化为龙头的支柱产业”,谱写了新的乐章:2001年,香格里拉县接待游客量仅为111.5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28389万元,2007年,香格里拉县接待国内外游客286.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2797万元。通过旅游开发,农业人口走上了旅游致富之路,香格里拉县霞给村原来吃粮食靠返销,穿衣靠救济,随着旅游产业的开发,现在户均收入达到8000元,并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农业旅游示范村”;纳帕海村原来是贫困村,而今成为户均收入超过20000元的富裕村。同时矿电、生物等支柱产业也齐头并进。香格里拉松茸逐渐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地,松茸收入占到了群众年收入一半以上,松茸产业更是成为了香格里拉响当当的拳头产品。据统计,近五年来,全县全年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效益和规模等指标都登上了新的台阶,县域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8.3亿元,连续突破10亿元、20亿元两个大关,增长到2007年的28亿元,增长了2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4亿元增长到2.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从0.8亿元增长到5.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从0.4亿元增长到2.6亿元,增长35倍,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工业强县”战略成效初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6亿元增长到7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从3.9亿元增长到25.3亿元,增长了5倍,旅游业的龙头作用逐步体现。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县级三次产业比例由36.8:20:43.2调整到18:37.1:44.9,实现了“优一,进二,保三”的战略目标。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