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春风,那么香格里拉品牌的成功打造可以说是改革春风吹拂下的花朵。改革首先将香格里拉从计划经济体制、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之中唤醒,使经济社会发展充满了朝气和创造力。1997年,香格里拉品牌落户迪庆后,中甸开始寻找香格里拉发展的突破点。当时,全县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全、特色不明显,城镇产业不突出,城镇化水平低。重重困难不仅阻碍着城乡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地制约了迪庆对外开放的进程。这些都与香格里拉的品牌价值形成了巨大反差。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花大力气使基础设施大变样,成为了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由于香格里拉县地处滇、川、藏结合部,特殊的区位优势使香格里拉县决心打造区域交通网络,并力求通过交通网络,使香格里拉成为滇川藏结合部的游客集散、物资集散区域经济中心。1990年,香格里拉县境内有国道、省道公路四条、县乡道21条,每平方公里有公路0.15公里。30年来,按照大交通思路即“一干三环六通道”蓝图,提高路面等级,香格里拉县相继完成了国道214线、香维公路、香洗公路、格咱公路、金江油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全县通达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以国道214线为主线,旅游公路和县乡油路为支撑、辐射所有周边县市和旅游景区的交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航空业的快速发展,构建了现代立体交通网络;香格里拉以打造高原生态旅游观光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县城规划和各项市政工程的建设,香格里拉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县城实际面积由1985年的6.8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1.3平方公里,增长1.66倍,县城规划区面积由1985年的18.6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23.6平方公里,增长1.27倍。香格里拉县城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投资1467万元进行县城临街建筑立面包装,使香格里拉县城主干道长征大道散发出浓郁的藏族特色;坛城文化中心项目是城市开发的重头戏,坛城文化中心向长征大道以东规划开发片区推进后,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5万平方米,人工湖1万平方米,新建的坛城文博大楼成为香格里拉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的香格里拉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敞洁净,一个个公园广场赏心悦目。城市就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变美、变绿、变亮,人们安居乐业,享受着绿地、广场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30年前,香格里拉县还是一个贫穷落后地区,如今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近几年连续突破5亿元、10亿元、15亿元、30亿元大关,至2007年全县完成县域固定资产投资370140亿元,是1978年99万元的3738倍。 敞开胸怀 漫步在池卜卡、坛城商业街,处处弥漫着都市的气息;阿曼等国际性酒店纷纷落户香格里拉,使香格里拉不断融入国际性行列;与澳大利亚堪坶帕斯佩市结为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了香格里拉与外界的联系;滑雪节等国际赛事的举办提高了香格里拉的知名度。改革开放为香格里拉注入了无穷的活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香格里拉县对外开放也日益频繁。1992年,香格里拉县正式拉开了对外交往的序幕,199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对外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2001年,国务院批准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通过香格里拉品牌这一桥梁,香格里拉县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地处西南边陲一隅的雪域高原从此散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香格里拉县财力紧张,民间资本尚处原始积累阶段,人力、资金、技术欠缺,是制约香格里拉县发展的瓶颈。“群山蕴宝,众水流金”,是对香格里拉丰富资源的形象说法。富集的资源之树本应开满丰硕的经济之花,怎样才能解开“富饶的贫困”这一难题。香格里拉县委、县政府审视度势,确立了“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手段”的工作思路。一方面,运用香格里拉品牌,通过“节、会、展、演、赛”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另一方面,举全县之力加大交通、市政、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全县“硬环境”,与此同时,出台了《香格里拉县外商投资优惠办法》、《香格里拉县服务外来投资企业“八项”制度》等制度和办法,对前来投资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在建项目的实施指导,形成了外事招商一条龙的协调、服务工作机制。从1994年,香格里拉县成功引进第一家外商企业——由香港外商投资的伟松食品厂后,十几年来,香县招商引资年年迈上新台阶,逐步摆脱了过去零星小厂的模式,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的发展态势。近五年来,香县招商引资的实际形成投资从5000万元,连续突破5亿、10亿、15亿三个大关,增长到16.3亿元。仅2007年,香格里拉县实施经济合作项目就达41项,涵盖了能源、矿源、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柱产业,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区域合作迈上新台阶,香格里拉成了投资者舒心、放心的投资热土,香格里拉在改革开放中走向了世界。(记者 和金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