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语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一对从业多年的老裁缝夫妇,用简单的工具配合精湛的技艺,把一块块看似普通的布料变成了光鲜漂亮的成衣。用一双巧手在事业上演绎着自己的“花样年华”。他们就是杨秀天和杨红英师傅。 家住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达拉廊的杨师傅今年已62岁。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少有人做成衣,很多活儿杨师傅都不收钱,因为送上门的活儿,多是他几十年的熟客。杨师傅的家面积不大,十分整洁,沙发上三角形绣工精致的罩帘、小坐垫是用五颜六色的碎布块拼制成的。室内陈设物品简朴精致,环顾四周的老家具,一台在角落里靠墙摆放的老式缝纫机铮铮发亮。 严谨认真 从未返工 1966年,16岁的杨师傅成为香格里拉县缝纫社的一名集体制的缝纫工。入厂前,杨师傅在制作服装上就有一些功底,经常给亲属家的孩子做衣服,衣服上还点缀着精致的绣花图案。 起初,杨师傅只是做学徒,帮师傅打打下手,在老师的教导下,杨师傅的手艺得到提高。老式中山装、民族服饰、新生儿百日衣、老人寿衣便成了杨师傅的拿手活。当时缝纫社多加工民族服装及工作服,样式较为单一,而且是一件服装制作起来一个人从头负责到底,与现在的流水线相比,生产效率较低,行话叫“全活”。 杨师傅严谨认真,对工作精益求精,别人加工5件,他仅加工两三件,每次加工后,他还要认真检查。正是因为他工作的严谨认真,加工出的服装合格率达到了100%,直至离开岗位,杨师傅做的衣服从来没有发生返工现象。 夫妻携手 勤俭持家 1977年,杨师傅和本地姑娘杨红英结婚了,妻子没读过书,当时家里很困难,为了生计,杨师傅手把手地将手艺传授给了妻子,妻子跟着一步一步学,好在妻子心灵手巧,很快,在裁缝上可以帮杨师傅顶“半边天”了。从此以后,杨师傅在闲余时间,便接些私活,每当有活,杨师傅负责裁剪、缝制,妻子就负责钉纽扣、裁边和后期加工。 杨师傅有3个儿女,为了供儿女们读书,杨师傅夫妇便接了更多的活,每天起早贪黑地缝制衣服,夫妻俩从未舍得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每天的生活几乎就在缝纫台上度过,裁剪、整烫、缝纫、钉扣锁眼,每一步都要自己来做,那段时间,夫妻俩没日没夜地赶工,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夫妻俩踏踏实实的做事原则,保质保量的出货标准,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夫妻店在大家的支持下有了起色,杨师傅家的生活也渐渐有了好转。 精心设计 销售火爆 1985年,缝纫社由于经营不景气而解体,杨师傅离开了他深爱的岗位,独立门户,开了小店。小生意还算红火,杨师傅用自己的金牌信誉,赢得了不少回头客,其间,有不少单位找到杨师傅设计工作服。 据杨师傅回忆,在九十年代中期,市场上服饰面料以毛料最为流行,他一个人两天时间就能做出一套价值170元左右的毛料服装。每到逢年过节,是杨师傅最忙的时候,也是最开心的时候,因为民族服饰、新年衣服的订单,比平时多两三倍,收入也 就增加了。 如今,杨师傅的儿女们已经成人,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儿女们便劝他们放下活儿,颐养天年,可老人却闲不住。在家接一些零活,但收取的费用很低,很多活儿不收钱,现在做活儿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为了牟利,而是不愿丢掉自己从事多年的老手艺。(杨云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