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雪山赤子 我是藏族子孙”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08 15:24:59

藏族军官龚建平

藏族军官龚建平

“山歌一曲万丈豪情,乡酒一壶热血沸腾,格萨尔是我们英雄的祖辈,布达拉是我们和谐的象征,我们耿直豪豪爽爽,我们大方堂堂正正,我们的胸膛像草原一样的宽广,我们的心灵像雪山一样的纯,藏族男人甘为阿妈展翅蓝天,藏族男人敢为祖国扬马奔腾,送给你唐古拉山的风采,送给你珠穆朗玛的精神,藏族男人!……”听到《藏族男人》这首歌,仿佛又回到了迪庆高原,那里是人间的天堂,美丽的香格里拉,但常年驻守在高原的官兵,感受到的却不只是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他们还要与那里高寒缺氧的气候进行顽强抗争。从那里走出来的龚建平,让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责任,一种对雪域高原的深深眷恋。

四总部“全优学员”

“军人的责任感是男人所钟爱的,就像女人的爱一样,是无法解释的,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这是1988年出生的龚建平,总结自己在昆明陆军学院四年军校生活时概括的一句话。凭着对军人这种神圣责任感的敬畏之心,他用汗水和心血在军旅人生的第一步留下了坚实的足印——被评为四总部“全优学员”。这一殊荣,不仅载入了昆明陆院的校史馆,而且也成为他的阿爸——已病逝的迪庆军分区副司令员龚曲此里、这位老高原人的永远的骄傲,而这也竟然成为龚建平回报阿爸那像雪山一样的父爱的最后机会。有着39年军龄、在高原驻守了24年的龚曲此里,在龚建平毕业的当年,就倒在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身患6种致命高原疾病还坚持工作的他,于2008年11月2日开始,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

尽管龚建平凭着自己优异的成绩可以选择留在昆明,但他却按照阿爸的想法回到了家乡——在迪庆军分区独立营当上了一名排长。龚建平儿时的记忆就是阿爸拿着军帽在除夕夜匆匆离家的背影。他说,那时他的心里是多么渴望在家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的时刻,阿爸能够和他们一起团团圆圆过个年、吃个年夜饭。但阿爸却说,战士们远离家乡,年纪都还小,过年了自然就会想家,和他们说说话,热闹热闹,就会减少他们思乡的孤独感。龚建平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却从来没有被阿爸更多的关心,特别是家里收养了孤儿洛桑顿珠后,哥哥就成了阿爸和阿妈更多关心和关注的宝贝,而他却成了阿爸似乎已经“遗忘”的孩子。与哥哥同时开家长会,他的阿爸会穿上军装,拉着哥哥的手,走进哥哥的教室;哥哥生病,阿爸也会半夜爬起来背起哥哥就往医院跑,守候至天亮。就这样被忽略着,却也舍不得离开家的龚建平,13岁还是在阿爸的要求下去昆明读藏族附属中学。

第一次离家,龚曲此里和妻子斯那拉姆把龚建平送到了昆明,他说当时非常渴望能与他们多呆一会儿,可是,放下东西,阿爸、阿妈就走了。龚建平自己找了个没人的地方,默默流泪。他记住了阿爸走前那句话,会很快来看他。为了能让阿爸看到自己出色的表现,龚建平比别的孩子都要努力,学习格外用心,但是,朝思夜盼的阿爸再次来到昆明,已经是一年之后了,这个“很快”的许诺,让龚建平盼了那么久,但他在拼命的学习中,自己都忘记了飞逝的时间。高三毕业那年,他报考了昆明陆军学院,他给阿爸写了一封信,告诉父亲自己即将真正成为一名军人了,也会像父亲那样,做一个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组织培养的人,做一个有意义的军人,不会辜负父亲的期望。信中龚建平还写了让父亲保重身体,不要为他担心的话。可怜天下父母心,但从龚建平身上也看到,可怜天下儿女心。

没有娇生惯养的环境,龚建平懂得与战友相处时的关心与尊重。高中当过学生会主席的他,走进军校也成为优秀的带兵人。大家都在抢饭的时候,他会默默把饭留给训练的人回来吃;尽管自己的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好,但是自己的新东西,他会留给家庭更困难的战友,平时买生活用品也给他们带一份;拉练、行军的时候,会靠过去帮助那些疲惫、掉队的战友;在拿枪匍匐前进的训练中,他不会为了争第一而特别注意保护武器,他看到第一名不顾武器被刮很心疼装备;8公里冒雨奔袭,跑到腿发软,但他不会违规脱下雨衣,因为他想到感冒会影响接下来的训练;适应性训练少数民族学员主动扛炮往前冲,他们拿到了第一名;找点儿经历了夜晚一个人走坟地的恐惧,也经历了地图与所找的点有出入造成的迷路,尽管没有拿到第一,但每个人都在坚持与团队汇合的那种执著锻炼了他们。正是这些细小的观察,细心的体贴,细致的做法,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收获。

龚建平在昆明陆院上学时,阿爸来看他的那一次,令他终生难忘,听到他取得的成绩后,龚曲此里就把龚建平宿舍的门插上,抱着他泪流满面。那喜悦的泪水让龚建平意外,因为坚强的阿爸几乎从没在他的面前掉过泪,但龚曲此里很快调整了情绪,打开门,拍着他的肩,让他继续努力,就下楼走了。留给龚建平的还是那个熟悉的背影,可是,这次的背影却让龚建平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与慈祥。龚建平深深理解父亲心中装着的是什么,就像他自己在毕业考试抽到指导员一职作战前动员所讲:“作为军人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履行自己的使命,而且我们只有前进的权力,没有退缩的权力。当兵不打仗,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我们每天都在喊杀敌制胜,但口号要落到实处,要按照标准去做,为家国带来和平的局面。”骁勇善战的康巴汉子,肩上扛起的是父辈们留给他的军人的家国责任。

龚建平手捧父亲龚曲此里获得的奖杯  

龚建平手捧父亲龚曲此里获得的奖杯

两代军人爱在高原

2009年除夕夜,已经处于弥留之际的龚曲此里,在高原的恶劣气候折磨下,也在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奔波在一线的疲劳中,像两头燃烧的蜡烛,生命走到了尽头。他留恋这个家,因为他为家人做得很少;他牵挂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鳏寡孤独患病的老人、妇女和失学的孩子们,因为他知道高原人的清贫与艰苦;他舍不得迪庆军分区那些与他朝夕相处、参加过抗洪、抗旱、抗震、森林扑火等历次抢险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友们,因为他们生死与共,这是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战友情。他对家人的愧疚已无法弥补了,因此他强支撑起在医院3个多月治疗下无法逆转的高原病对他无情折磨的病体,要与家人共度这个难得的最后一个团圆年。

龚建平和哥哥把已经无力坐起来的阿爸抱起来,半靠在病床上,龚曲此里望着眼前憔悴的妻子斯那拉姆、女儿龚雪琳、养子洛桑顿珠和小儿子龚建平,感慨地说:“这就是一个幸福的家啊!”窗外的爆竹声在辞旧迎新,病房内短暂的团聚对于他们这个家庭却是天人永诀。2月5日,龚曲此里走了。龚建平说,那时,阿妈和姐姐已经晕过去抢救了,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他要送阿爸走,他一直拉着阿爸的手,从温暖到冰冷,他亲吻了奔波了一辈子的阿爸,并为阿爸换上了崭新的军装,因为这是阿爸的遗愿,作为翻身农奴的后代、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老兵,那位为此推迟婚期怕自己牺牲要对未婚妻的一生幸福负责任的善良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军装穿出了尊严。

当龚建平抱着阿爸的骨灰回到香格里拉,在安葬父亲的那一天,自发送葬的长长的队伍深深感动了龚曲此里的家人,他们觉得龚曲此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平常,但是,却得到了这么多人的追怀与祭奠,令他们在万分悲痛之中感到欣慰,更为龚曲此里感到自豪。人走了,但他留下了精神。龚曲此里的墓面对着海拔6740米的梅里雪山,这是中国第一座因为文化的原因而法律明确禁止攀登的神山,因而这座圣洁的雪山不仅在藏区藏民的心中是神山,更是所有人心中为之敬仰的高地,龚曲此里一生把根深深地扎在了高原,直至最后把自己的身体也融进了雪域高原。因为爱在高原,所以,他放弃了几次可以下高原休养的机会,因为他爱这一方圣土,因此,他走后,像歌颂孔繁森创作了《公仆颂》一样,也为龚曲此里专门创作了由藏族歌手泽旺多吉演唱的《雪山赤子》:

你是一片多情的云彩 眷恋着母亲宽广的胸怀

你是一只展翅的雄鹰 俯瞰着雪山拥抱着草原

你是一颗吉祥的星辰 点亮了江河圣洁的心愿

你是一朵高山的雪莲 呼唤着幸福祈求着平安

啊 你为百姓来你为百姓走 你守护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

龚曲此里人民的好儿子 你用生命谱写的歌谣

永远唱在我们心间

你用你那朴实的双手 为我们描画出美好的明天

你用赤子滚烫的情怀 传递着和谐春风的温暖

你是一颗挺拔的云杉 不畏风雪不惧严寒

你是一把醉人的弦子 唱开了我们欢乐的笑脸

啊 你为百姓来你为百姓走 你守护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

龚曲此里人民的好儿子 你用生命谱写的歌谣

永远唱在我们心间

……

龚建平的脸上是高原人质朴、灿烂得如阳光一般的笑容,但是,尽管阿爸已经离开了3年多的时间,每当提及阿爸,他的眼中还始终有泪,没有走出悲恸的还有龚曲此里的妻子斯那拉姆,她的眉头紧锁,脸上很少能见到笑容,眼里随时都会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而泪如泉涌,家中常年点燃的酥油灯是希望照亮龚曲此里回家的路,深爱着阿爸的龚雪琳曾经撕心裂肺地恳求医生把自己的器官换给阿爸以延长他的生命,但是,龚曲此里的身体已经创造了医学上的生命奇迹,在那么多致命的高原病折磨下,龚曲此里一直坚守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即使是华佗转世也无力回天了。这一切家人不是不知道,可是,每当家里人苦口婆心地劝阻龚曲此里的时候,他从来都不会停下来,因为他心里装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需要他关心的官兵和那些他跑遍的村寨里需要照顾的人们,他的脚步始终在路上。

时至今日,龚建平记得阿爸从来不会用几块钱打发走乞丐,而是买一碗米线亲自端给他们,龚曲此里说,穷人也有自尊,都是一样的人,要有感恩的心,而不是施舍的意。他与那些做建材生意的人打交道,希望他们能把废料留给他,他带着分区的官兵去为那些房屋年久失修、倒塌了围墙的藏民去修缮一下,那些生意人在龚曲此里的面前已经完全被他的人格感化了,他们有时甚至拿出好料来让龚曲此里去做这些善事,但是,龚曲此里害怕生意人亏本,就从自己的家里拿出钱来补上。自己的功劳簿上,龚曲此里从来都不会去争,但是,他争得最多的就是留在高原的工作机会,因为他说自己懂藏语,熟悉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那颗热爱本职工作、扎根高原的心,已经无法改变了。

雄鹰可以展翅飞,但龚曲此里却自己折断翅膀,再也没有飞离高原。龚建平目睹了父亲、这位老军人、老高原人的所作所为,他写下了“因为有阿爸,有我们,有用诚心守护高原的人”、“我是雪山赤子,我是藏族子孙”、“雪山的孩子回雪山”这些让人看了感动的话语。龚建平在高原带兵,每次跑8公里的体能训练,龚曲此里都会转身离开,严父也有一颗慈爱的心,但是,龚建平在那里与所有官兵一样,在“缺氧不缺精神,敬业更重创业”的分区精神的感召下,高海拔拔出高水平,不因高原降低标准,更不因自己的父亲是副司令员而搞特殊,拿出自己在藏族附属中学获得全国“三好学生”和在昆陆获得四总部“全优学员”的劲头,吃苦不言苦,有累不说累,心中有日月,用双脚踏住大地,走出了自己的天地。

龚建平为父亲龚曲此里扫墓

龚建平为父亲龚曲此里扫墓

新一代“金珠玛米”

在龚曲此里家里,有一本《刘亚洲战略文集》,每一页都有龚曲此里用红笔划出的重点句子和段落,留白处还写下了他的读书心得,斯那拉姆望着心爱的丈夫留下的遗物,忍不住流下泪水,她说:“他生前多次说过,最希望能到全军最高学府——国防大学去学习,哪怕是短期培训,甚至就是在那个校园里站一站,都会觉得高兴,因为那里是知识的殿堂,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但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对知识的渴求,使龚曲此里甚至会把孩子们读过的书都收集起来,坚持自学,他把自己的这一愿望转化为对藏区贫困孩子的资助上,彝族姑娘吉心梅、汉族姑娘康秀英,都是在龚曲此里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但她们却也都因为对高原的感情和对龚曲此里的感激之情而重新回到了高原工作。

龚建平在全国做父亲先进事迹报告会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那么多人对父亲的敬重,同时,他也感觉到自己肩上的压力。阿爸走了,但是,阿爸留下的那些话却始终在龚建平的心中,这些沉甸甸的话语把他身上的压力转变成了动力。从最初说不好普通话,到现在流利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学习和交流,乃至学习英语,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积累,使他在学习中成长,也在实践中锻炼和摔打出坚强与沉稳的性格,而且他也不再害怕遇到问题和挑战,甚至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看到一些老兵在带新兵的过程中,有些老兵身上不足取的地方也被新兵全盘接受,龚建平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老兵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也就是如何让现在这些在信息社会长大、素质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的80后、90后新兵认可和接受?他还是用自己多年形成的观察能力,看新兵怎么被说服,又信任什么样的人,他总结出走进新兵的内心就是要从关注和关心他们的生活细节入手,小事赢得了信任,就会逐渐建立起威信,而威信建立起来之后,就会形成凝聚力,凝聚力就是战斗力,因此他们可能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朋友,但不会放弃战友,这样的队伍真正站在敌人面前的时候,才能敢上敢为。新兵被骗一次,就会对真话都产生怀疑,被骗几次,信任就完全失去了,人心要被感化,最忌讳欺骗。

龚建平在努力提高自身带兵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注重军事素质过硬,也就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之外,还要注重政治思想工作,但是,政治工作不是说教,而是要善于从别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特别是善于通过好的典型传播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会放大人性中的真、善、美,而在互相取长补短之中,形成一种良性的比学赶帮超的爱军精武的尚武精神,同时,也在注重细节的过程中,建立起互信,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彼此的尊重。互谅互让,形成一种真心实意彼此关心的良好氛围,这个和谐团结的局面就是部队政治工作的基础,也就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前提。提高了军政素质,才能形成“过得硬”、“打得赢”的能力。

经历父亲去世打击的龚建平,身高1米84,那时体重只有68公斤。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逝去的亲人,但他更要坚强,因为对于他的阿妈和姐姐,他就是家中的顶梁柱,对于自己的军人身份,他还是军营里骁勇善战、顽强吃苦的男子汉。骑着马在草原上驰骋,奔跑的还有他的心,他也要做像父亲那样的“雪山赤子”和雪域雄鹰,在高原的蓝天下翱翔。他最喜欢唱的是那首赞美他的家乡的《香格里拉》:“听说你很遥远,在那逝去的地平线,天空是纯洁的雪山,草原是花朵的天堂,老阿妈皱纹里藏着世外桃源,牧马人歌声里流淌着天籁之音,哦,香格里拉,美丽的香格里拉,你是生灵眷恋的地方,每一寸土地写满了神圣的虔诚……”(新华网)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