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 如何识别毒菌子? 有毒野生菌类常备有以下特征:色泽鲜艳度高;伞型菌表面呈鱼鳞状;菌柄上有环状突起物;菌柄底部有不规则突起物;野生菌子采下或受损,其受损部会流出“乳汗”。一般而言,凡色彩鲜艳,有疙瘩、斑、沟裂、生泡、流浆,有菌环、菌托及呈奇形怪状的野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成分。 菌子中毒怎么办? 如果中了毒,应马上催吐,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及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告,同时保留毒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目前正值各类野生菌集中上市,全省进入因食用野生菌中毒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昨日,为广泛普及野生菌类知识,有效预防中毒事件发生,省食药监局已邀请10余位专家,对21种野生菌宣传挂图进行评审。参与评审的干巴菌、青头菌等21种野生菌宣传挂图,从“可食”到“坚决不能吃”的野生菌品种种类逐一进行图示说明。在野生菌宣传挂图中,共有21种常见野生菌,包括15种野生食用菌、6种毒菌。近期,所有挂图将印发到全省各州市,在各餐饮服务单位、社区以及农村偏远地区张贴,提高广大公众对野生菌的识别能力,减少误食野生菌中毒事故的发生。 6种野生菌坚决不能吃 小白菌 锥鳞白鹅膏菌 粉红鹅膏菌 小豹斑毒伞 苦马肝菌 鳞柄白毒鹅膏菌 图片:黄漩 翻拍 提醒 九成野生菌中毒在农村和家庭 每年食药监、卫生等部门都会针对野生菌发出预警,但现实情况并不让人乐观:2011年云南省多次发布安全野生菌食用预警,截至当年7月中旬的数字是,全省4起野生菌中毒事件,共25人中毒,其中6人死亡;去年也如此,在6月中旬时,云南已有个别地区因误食有毒野生菌致人死亡的事件发生。 该负责人称,从现在至10月份,是各种野生菌生长采食季节,也是误食野生毒菌中毒的高发季节,其中九成中毒事件发生在农村及家庭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