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安居房 奏响乐业曲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11-21 09:45:23

——迪庆州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纪实

59岁的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农努老人和千千万万的迪庆游牧民一样住进了定居房,心里暖洋洋。他向记者讲述了他一家从游牧到定居的一段经历。他说:“我家六口人,以前过着半游牧的生活,居住条件很差,基本上都在牧场上生活,住在低矮、狭窄、冬不保暖、夏季阴暗潮湿、人畜混居、通风条件差、牲畜粪便味道较浓的窝棚里。现在党的农村政策好了,迪庆州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每户补助25000元,建定居房、棚舍、贮草棚,实现了人畜分离,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了,我们从内心感谢党、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农努老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段话语道出了迪庆游牧民的心声。

没有安居就没有乐业,没有乐业就没有和谐美好新生活。告别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安居乐业的梦想,是迪庆游牧民的期盼,同时,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施政所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牧民定居工程就像和煦春风,恰似好雨润物,把灿烂的笑容写在游牧民的脸上,将万座安居房点缀在迪庆大地上。

党的阳光照耀着迪庆大地,温暖着迪庆各族人民的心田。

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关心迪庆改革发展稳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 2008年,迪庆被列入国家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实施范围,拉开了迪庆史无前例的改善高原游牧民居住条件建设工程的序幕。

日前,记者来到维西县永春乡拖枝村马厂村民小组的定居户马女牛家,欢声笑语溢满宽敞明亮的安居房。马女牛大娘向我们讲述了过去她家的生活经历,她说:“我现在已经60多岁了,在这近60年的生活中自己已经记不清搬过多少次家,开过多少荒地,毁了不少森林,但生活并没有富裕起来,反而越搬越穷,家搬穷了不说,还耽误了孩子们上学,现在我有4个孩子都没有文化知识,现代社会没有文化知识真是太难了。现在党和政府帮我们修建了这样好的新家,我们今后不再搬家游牧了,我们一定要安下心来,搞好生产,并让孙子孙女们有一个固定的上学读书环境,不能再让孙子孙女们和我们一样没有文化知识,永远走不出大山。”

和马女牛老大娘一样住上定居房的彝族群众告别了刀耕火种的游牧民生活。住上了国家补助新建的定居房中,四周用结实的水泥砖砌了墙,屋顶盖上了无需年年更换的水泥瓦,门窗都是结实的实木门、防盗门、铝合金窗。房子牢固了,暖和了,漂亮了。生活有了保障、医疗有保险,不用再为生计四处搬迁了。

抓铁留痕,踏石留印。为把游牧民工程这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迪庆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科学谋划,精心部署,成立了以副州长农布央宗为组长、发改及农牧部门主要领导为副组长的迪庆州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迪庆州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相关管理办法》,编制上报了《迪庆州游牧民定居工程规划》,制定了《迪庆州游牧民定居工程年度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有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直接抓的上下联动机制。州与县、县与乡镇、乡镇与项目实施村分别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一般干部包户的责任制。在建设布局上,迪庆立足实际,按照“集中安置与分散插花户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按照把游牧民定居工程建成和谐工程的要求,迪庆州在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过程中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把维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确保社会稳定,以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为抓手,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为重点,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举措,努力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让游牧民满意。迪庆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始终坚持“定居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坚持“自愿、就近、从优、特色”和“规模适度、面积适当、档次适中、特色鲜明”,做到“六个结合”:即,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历史任务和总体要求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生态搬迁、地质灾害搬迁、危房改造、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相结合;与藏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相结合;与迪庆藏族自治州牧民的生活风俗和居住习惯相结合;与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资源和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与草场承包到户的工作相结合。

迪庆州在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中,把推广先进畜牧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提高牧民科技意识,提升“造血功能”。牧民通过集中参加各种实用技术培训,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提高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住进安居房,心里暖洋洋;凭借好政策,生活变了样。金松是德钦县拖顶乡拖顶村居民。过去,游牧是他们一家主要的生活方式,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常年居住在简易棚内,风餐露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经济收入渠道狭隘,年人均收入不足860元。住进定居房后,金松一家在乡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种植了2亩秦归、2亩纹党参,养了40箱蜂,经济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人均收入达到2465元,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前相比,收入增加了1605元,增幅达到187%。

五年艰苦奋斗,五年成果丰硕。迪庆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以来,直接惠及3县29个乡镇12000户约6万各族游牧民,建成定居房120万平方米,棚舍建设974033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01.46%,贮草棚建设392883平方米,完成计划的109.13%。完成青稞基地建设10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公共救灾饲草地建设完成30000亩,完成计划的100%。全州12000户游牧民住进了安居房,实现通电、通水、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移动电话,项目区游牧民告别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经测算,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后,项目区每年人均增加收入约1300元;通过引导和帮助定居牧民大力发展人工草场和青饲料地建设,定居农户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种植青饲料,在推动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牲畜棚舍、贮草棚等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减少了雪灾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减少了正常情况下的成活畜死亡数,减少了牲畜掉膘损失,提高了繁殖率和幼畜出生数,提高了冬季牛奶产量和牲畜生产能力,改变了牲畜长年粗放性的游牧状况,增加了群众养畜的科技含量;通过贮草棚建设,逐步改变项目区牲畜“春瘦、秋肥、冬死”的恶性循环,保障了项目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抑制天然草地鼠虫害的蔓延,退化植被得到恢复,产草量得到提高,同时有利于动植物和迪庆州高寒草地特有的生物资源品种得到繁育和生长,有利于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的实施还带动了当地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建材业、畜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加快牧区贫困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沧江舒广袖,梅里捧金樽。藏族弦子舞舞动安居乐业新生活;傈僳族阿尺目刮奏响惠民政策新乐章:党的政策呀咕嘟!社会主义阿克吉!(秦舟尧 杨洪程)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