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的润滑剂 移民工作的马前卒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1-17 10:06:48

——维西县移民区法律服务工作纪实

“有了法律援助,拖欠一年多的工资拿到手了。”在维西县里底水电站做活的彭永感激地说。

2012年1月,包工头应某拖欠10多名农民工工资共计12万多元,彭永带领一起做活的农民工多次到乡政府、县信访局等部门上访。由于无法找到应某,此事一直未能解决。

2013年5月,维西县法律援助中心积极介入,通过法院、公安局、劳动局等部门整体联动,最终将应某的工程款扣押,及时兑现了拖欠的工资。

建起移民区法律服务网络

维西县总人口15.7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流经维西县的澜沧江、金沙江以及大小山溪、河流763条,可开发利用的有49条。近年来,华能澜沧江公司、云南江海投资公司、滇能香格里拉分公司等10多家中央及省属企业在维西县开发建设澜沧江水域4座梯级水电站以及22座中小型水电站。水电站的建设涉及7个乡镇14700多人需要移民安置,移民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9.36%。

随着水电建设不断推进,因移民而导致的民间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五年来,移民区每年平均发生矛盾纠纷800多件。县委政法委书记李良说:“这些矛盾纠纷解决难度较大,每年用于解决移民矛盾纠纷、处理突发事件的经费超过200万元。有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要精力集中在处理矛盾纠纷方面。”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纠纷、畅通反映社情民意的新途径?县委、县政府组成调研组,深入有关乡镇、村委会、村民家中,进行调研和充分论证。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哪里有库区移民,哪里就有法律服务”的工作思路,把开展法律服务作为水利水电建设及移民安置工作的突破口,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工作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

李良说:“由于移民区老百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当地群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各不相同,再加上对补偿标准的非理性需求,要完成移民安置搬迁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当地群众法律知识欠缺的“短板”,维西县成立了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委员会,由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有关负责人、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退休干部及相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采取登门服务、设点服务、巡回服务等方式,为移民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为建立矛盾调处长效机制,维西县成立了由县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乡镇人民调委会、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组成的五级调解网络,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预防、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和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实现了人民调解全覆盖。

在维西,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乡镇、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法律服务网络建成并运转,为水利水电建设和移民安置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结合当地实际调解矛盾纠纷

维西县司法局局长刘文武说:“在安置移民中,少数民族比较多,有的民风民俗与国家法律法规不一致,如果不提前开展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群众对移民政策和规定不了解,就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

经过探索,结合移民区主要居住着傈僳族、藏族的实际,维西县开展了“法律进移民施工区、库区、安置区”普法活动,把经典案例、政策法规等内容收集整理,用汉、藏、傈僳等文字制成各类小册子和宣传单,并以墙体画等形式宣传有关移民工作的法律法规。同时,利用农闲、街天、节庆日,通过说唱、小品等文艺形式,将法律知识和移民区的故事搬上舞台。五年来,共在移民区开展法制宣传活动1400多场次,开展街头法律咨询200多场次,解答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万余份。

2013年初,里底水电站开展实物指标调查,白济汛乡村民张某的一棵核桃树与苟某的土地相邻,原来就有矛盾的两家人因地界问题发生口角继而大打出手,苟某的妻子被打伤住院。因矛盾积怨较深,工作组到两家测量登记时,双方都不配合,调处难度极大。白济汛乡司法所所长姚耀均说:“为化解这起矛盾纠纷,我们多次上门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宣传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经过长达半年的调处,最终化解了这起矛盾纠纷,双方在调解中承认了错误,两家人握手言和。”

像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案例在维西县移民区调解工作中比比皆是。通过扎实有效的调解,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从而达到维护稳定的目的。目前,维西县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94个、调解小组1027个、兼职调解员1054人。五年来,在移民区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372件,调处成功4328件,调解成功率从2008年的95.2%上升到2013年的99.1%。从2013年开始,维西县还在有条件的村委会建立以个人命名的“调解工作室”,聘请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威望和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担任主任。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维西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70万元用于移民法律服务工作。县财政局负责人说:“紧日子要紧着过,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只要是保稳定、促平安的经费,我们一点都不吝啬!”

维西县从2011年开始实行社会矛盾纠纷案件“以案定补”并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案件分类等级进行实报实销,共兑现工作经费30余万元。从2014年开始,普法工作经费从每年人均1元提高到人均1.5元,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从人均500元增加到1000元,为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为移民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律师、公证、法律援助的职能作用是确保水电开发移民区和谐稳定的关键,也是确保基层稳定的重要抓手。

在维西县从事多年律师工作的云南金澜律师事务所主任和顺英说:“我们围绕保障企业、移民和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律师专业优势,全程参与移民区的法律服务,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各类商业风险。”目前,这家律师事务所为8家企业担任法律顾问,为移民区代理各类法律诉讼100余起,出具法律意见200多条,代写法律文书140份,参与谈判等非诉讼服务300余次,解答移民区涉法涉诉咨询4000余次。

在移民区,公证服务为业主提供证据保全,为移民群众提供各类民事公证,成为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维登乡村民杨字鹏从移民区搬迁到维西县城生活,在房子盖到一半时,施工的老板意外死亡,为了完成房屋建设,防止合同不能履行而引发的纠纷,他到县公证处申请保全证据公证。县公证处接到申请后,及时到现场取证,短短三天时间就出具了公证书。杨字鹏说:“搬迁到县城后,就盼着早日住进新房,但房子建到一半就停工了,对我和家人的生活影响很大,是公证处及时为我办理了公证,把我的损失减到了最小”。五年来,维西县公证处共受理移民区群众各类公证331件、出证331件,其中多数是继承权、房屋买卖、土地转让等民事公证以及贷款合同、建筑工程合同等经济公证。

移民区地处澜沧江沿线,而澜沧江沿线又是维西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的地区。为此,维西县加大移民区的法律援助力度,按照扩大覆盖、贴近群众、快速便捷的要求,简化了移民申请法律援助程序,切实解决移民区困难群众“打官司”难的问题。为了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服务网络,维西县还在10个乡镇及工、青、妇、残等社会团体中建立14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82个村委会和社区悬挂法律援助联系咨询牌。从2013年8月开始,维西县开展“巡回法庭进农村”活动,将法庭搬到移民区,对涉及民事,特别是农村常见法律纠纷进行公开审理,到年底就审理案件68件,为移民区群众提供了方便,节约了诉讼成本。

维西县法律服务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据了解,2013年移民区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稳中有降,2013年1月至10月全县刑事立案比2012年下降9.8%、治安案件下降3.3%。

维西县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工作,优化了水电开发投资环境,达到了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信访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愁的效果,维护了藏区和谐稳定,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体现了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党予)

责任编辑: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