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声音和画面完美结合的综合性视听艺术的电视,其质量优劣直接由画面信息量的大小,构图完美、准确与否决定。这就要求摄像记者不能只懂得如何按下摄像机开关,不能单纯的做一个记录员和操作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视画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为摄像记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摄像记者应该具有多种素质,提升自己,为观众制作优秀的视听盛宴。 1、摄像记者应该提高理论和业务能力。 摄像记者是否具有扎实深厚的摄像基本功是其能否出色完成任务、制作优秀画面的前提。这就要求记者持之以恒地阅读与新闻摄像有关的书籍,完善摄像知识,熟练运用各种镜头,全面掌握摄像机的各种技术性能。 根据不同电视节目的要求,摄像记者还应该具备与电视节目有关的知识,如政治、经济、科技、工业、农业等。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应该广泛涉猎各种领域的知识,在摄像采访中从容不迫,确保画面清晰准确,画面信息量丰富。 2、摄像记者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 首先,电视摄录设备本身的特点就造成摄像记者的劳动强度大。例如,在炎炎烈日,摄像记者依然要冒着酷暑在烈日下工作;即使在寒风凌烈的冬日,也要耐得住严寒。这样才能保证在关键时候抓住镜头,拍摄具有意义的画面。 3、摄像记者在拍摄时要潜心投入,具有抢位意识。 细节化是新闻中最微小的,却是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有时候一个细小的动作,比千言万语都有教育意义。摄像记者应该善于捕捉细节,通过细节表现新闻事件和人物特点。新闻记者不仅要求有捕捉细节的慧眼,还应该具有抢位意识,抢占合理的位置,是衡量一个摄像记者新闻敏感性和电视镜头意识的重要依据。现如今,众多媒体同时报道一条新闻,如何让自己的新闻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就要求摄像记者具有独特的社会观察力。面对新闻事件,摄像记者应该主动出击,甚至“跑前追后”,“上蹿下跳”,不顾自己的“体面”,为观众制作视觉盛宴。 4、摄像记者在拍摄会议新闻时应该创新。 相对于其他新闻节目,会议新闻最易拍摄但确实最易落入俗套的电视节目。目前,会议新闻观众也不太愿意观看,摄像记者应该改变原有的老套路,即拍摄会场全景、每位到会领导以及发言人中近景的固定镜头和参会人员全景的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缺乏亲和力。采取各种方式,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视性。根据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展现会议精神。 在注意摄像方式的同时,可以采取其他报道方式,采取图表、字幕等剪辑手法等增强会议新闻的可视性。 5、摄像记者通过“技巧”展现美。 面对同一个主题的报道,不同的记者根据自己的能力不同,拍摄角度不同,可以拍摄出不同的电视图画,电视画面统一和谐是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摄像记者应该保证电视图画丰富多彩,避免枯燥与单调。 6、提升摄像记者的编辑意识。 编辑是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重要环节,编辑不仅对素材的内容、技术指标有要求,还对镜头的真实性、连续性以及可编辑程度有不同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摄像记者应充分运用美学、构图手法、镜头运用原则等拍摄好录像,还应该保证自己的拍摄作品具有有效的画面,画面具有可编辑性。同时要求记者具有编辑的意识,培养与编辑人员的默契,了解其构思方法,多交流多沟通,掌握编辑的意图,提高自己的编辑能力,保证电视节目的质量。 7、摄像记者应具备审美意识。 电视通过连续的画面、动作、时间等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让观众感受到美的享受,寓教于乐,为观众奉献具有审美价值的电视画面是摄像记者的责任。审美不仅仅是画面的稳定、光影的合理处理,还应该包括信息量、情感的正确把握等。这就要求摄像记者对摄像技术的熟练应用,真实地再现生活,通过直观的画面表达新闻的思想;还要求摄像记者考虑图面的有效信息含量,保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量,引导观众时尚健康的生活,而不是向观众传递错误的违法的思想。 8、摄像记者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是摄像的主体及摄像人员对摄像的客体拍摄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需要,是对所拍摄的对象的特殊放映形式。相对于审美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审美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是拍摄对象与拍摄者之间的某种特定的关系的反映,而不再是拍摄对象审美属性的直接反映。 在现实生活中,拍摄对象与摄像记者的心灵情绪相一致的画面才会引起其情感体验,这时摄像记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拍摄对象中去,带着丰富的情感拍摄,才能让拍摄出来的画面具有丰富的情感,感人至深。摄像人员应该培养审美情感,把拍摄对象放到自己的思维中去体验,去审读,使得自身与拍摄对象融为一体,为观众朋友奉上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作品。 总之,一名优秀的电视摄像记者不仅仅是一个只会按动摄像机开关,记录下眼前景象的“记录员”,更不是一个“按图索骥”,被动听命于编辑摆布的“操作员”,而要在娴熟地掌握电视摄像设备技术性操作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具备强烈的“‘画’不惊人誓不休”的创作理念和追求。(甘国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