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攻坚创“三村”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6-11 17:25:57

——维西县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纪实

保和镇拉河柱村麻迪村民小组是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在维西县新农办的支持下,该村民小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糯山药、百合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收入大幅增加。图为麻迪村糯山药基地。

近年来,维西县围绕建设“生态村、小康村、和谐村”的目标,坚持以点带面推进,破解资金投入难题,完善长效机制,激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各方力量,致力于新农村试点村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拓宽致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示范带动 成效显著

自2008年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来,维西县在36个村委会中的61个村民小组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涉及5404个农户,受益人口达28292人,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559.595万元,其中,农民投工投劳折资1955.795万元;整合危旧房屋改造项目1062户,合项目资金1123.6万元;整合蔬菜大棚101个,合项目资金101万元; 整合太阳能路灯19盏,整合项目资金19万元;在2013年度的建设中,整合了生态移民资金3443万元。共整合各类资金4887.1万元,丰富了省级重点村建设内容,增强新农村示范点的建设效果。

立足实际 明确目标

该县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综合整治、保护优先、长效管理”的思路,以精品村、示范村、达标村创建为重点,坚持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抓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启动产业配套工程,第三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集中资金,把61个重点村建成影响带动全县的示范点。通过努力,在全县打造一批生态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增收渠道顺畅、乡村文化繁荣的生态文明村,逐年扩大,覆盖全县,达到“建一个村,好一个村;好一个村,带动几个村”的建设目标。

科学规划 突出特色

该县在新农村试点村建设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农村,把村容建设与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民主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治理村容村貌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加收入,促进“三村”目标全面发展。

在试点村建设中,维西县秉承规划先行、统筹建设原则,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内涵、彰显特色的发展理念,制定出台全县乡村清洁活动总体规划。借鉴先进地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经验,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设计单位,根据该县各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等不同类别和特点,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内涵、体现小康县生态特色的基础上,按照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标准,分别编制了61个示范村建设规划及房屋风貌改造设计和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建筑风貌、创建方式和建设标准。

拓宽渠道 加大投入

在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过程中,该县按照“渠道不变、统筹协调、统一安排、捆绑使用”的整体要求,注重整合项目资源,挖掘政策配套扶持、项目系统实施、部门优势互补潜力,将部分资源集中整合投放到新农村建设点,发挥政府资金投入导向作用,增强新农村建设效果。项目实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资金补助标准实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资金使用严格执行《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和制度,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

创新载体 夯实基础

围绕“建生态村”目标,该县加快基础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将“千促”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按照“推动生态立县,建设绿色家园”的目标要求,各下派工作队员在协助乡(镇)党委政府加大对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维西县禁止木炭生产运输销售的规定》的宣传,增进公众环保意识的同时,还帮助联系村建立健全集镇、村组生活垃圾清运处理制度、辖区江河流域禁渔期制度和野外用火制度,协助做好城镇周边、交通主干沿线环境整治,地质灾害点排查上报,保护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配合乡(镇)党委政府抓好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气候变化的监测以及排查治理,增强人民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以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等“六难”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四化四改四结合六有六配套”工程,“四化”: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房屋亮化;“四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四结合”:即把新农村建设与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千促”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六有”:即村有场(垃圾场)、社有池(垃圾池)、户有箱(垃圾箱)、人有厕、畜有圈、机有棚(农机和柴草棚);“六配套”:即把新农村试点建设与村级组织活动及农民教育培训阵地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建设、便民小超市、医疗卫生服务、惠农政策落实、长效管理机制相配套,努力提升创建工作水平。

围绕“建小康村”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维西县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和谐安县”的发展发思路和“扩大规模、强化科技、壮大龙头、健全市场、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重点,以农业产业化园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核桃、中药材、养蜂三大主导产业,统筹发展以畜牧养殖业,引导发展其它地方特色产品。通过扩基地、壮规模,兴企业、深加工,创品牌、建市场等措施,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提质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试点村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扩大,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6年来,试点村开挖鱼塘15亩,建设大棚无公害蔬菜基地70亩,油菜种植300亩,泡核桃种植400亩,种植中草药材371亩,种植蔬菜60亩,种植西瓜20亩,种植山药240亩;生猪养殖畜圈改造201户,卫生圈建设149户;引进公猪2头,购买能繁母猪44头,扶持养猪示范户82户,扶持山羊、牛、土鸡、蜜蜂、鱼等养殖户145户。农业特色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3.5%。

在劳务输出上,加大政府引导,强化技能培训,逐步实现劳务输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短期向长期转变,由分散流动向固定企业和用人单位转变,不断增加劳务输转收入。同时,组建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群众增收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计划,人人有增收项目的致富格局,促进了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增长。

围绕“建和谐村”,加强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和法律法规、惠农强农政策宣传教育。通过板报、入户访谈、发放资料、文艺演出、召开会议等形式积极向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把中央、省、州、县制定的各项惠民政策读本发放到户到寺,提高群众思想素质,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线,大力倡导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并结合实际,抽调政治素质高的人员及时组建了护村队、护校队和青年护卫队等各维稳队伍,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统一发放服装,配备了灭火器械、警棍等,增强了队员对当前维稳形势的认识,增强了突发事件中应当承担的疏散群众、控制局势、平息事态,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队协助村“两委”积极化解矛盾,有效维护和谐稳定。各工作队按照“四群”教育暨“千促”活动的相关要求,从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按照“四级对调”“三级联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排查所驻村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突出主体 增强动力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该县根据各村实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村入户搞宣传,提高农民群众对建设家园重要意义的认识。与此同时,该县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成果巩固的长效体制机制,把建设、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激励机制建立上,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经考核验收达到创建标准的精品村、示范村和达标村,由县委、政府进行表彰,调动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上,各村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垃圾填埋点,配置保洁工具,建立卫生管理、环保清洁及垃圾处理制度,对村民在环境卫生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并设立“环境卫生评比公示栏”,定期公布每个家庭卫生状况检查结果。目前,全县各行政村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村子卫生实现全天保洁,垃圾做到日产日清,使农村环境保洁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杨洪程)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