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坡人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08-08 08:00:00

石膏坡是维西县保和镇拉日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位于镇政府以北10公里,拉日村委会以东3公里处。石膏坡原名叫翁嘎里,因当地盛产石膏且尽为坡地,被人们叫顺口而名。这里居住着藏、汉、白、纳西、傈僳族共30户,近140人。

以前,村里没有长流水,人们就着沼泽地挖了四口容量仅一立方米左右的小水井,供应着全村十来户人家七八十号人和上百头牲畜的饮用水。衣物的洗涤则一律到一里外坡脚下的永春河中进行。除了婴幼儿外,其他人一年之中要洗澡也只有夏天到河里去洗,其他季节要洗个全澡只是一种奢望。后来,永春河水污染严重,水质变差。慢慢地,人们发现经河水洗涤的内衣裤、被褥穿盖后身体出现搔痒、红肿等不适感。无奈的人们只好将衣物背到河对岸有水的箐沟或邻村去洗。村里人口多的人家,人吃喝的加上喂牲口的每天要耗去五、六挑水。碰到天旱,水井里每天只能匀到两三挑水,为了节约用水,兄妹几个常常共用一小木盆水洗脸。有时采用更简便、更节约的方法——嘴里含一口水,喷到两只手心上,往脸上抹一抹,用袖口或衣襟擦干就算洗了脸。

改革开放以来,同全国农村一样,石膏坡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衣食住用行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日子好过起来了,但还是缺水。

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的村民们为改变祖祖辈辈缺水的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上世八十年代,试图与近邻的苍巴席村共用阿花落箐引来的水,由于水量有限,加之中途流失严重,无法满足两个村的饮用水而告失败。

后来又有热心人出面组织大家投资投劳,在后山的沼泽地打井,用胶管将水引来使用,一旦天旱,沼泽地干涸了,那些水池管道也就作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维西县民宗委牵线,美籍华人陈敏颖先生赞助,在村子东面的老柏杨树沼泽地打井,用水管将水引到村里六个配套新修的水泥池子中,但老柏杨树水源也是有限的,只要久旱,水就没了。

一年年过来,看着邻村远寨都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不用烧柴,不用费任何燃料就能用上热水,石膏坡人真是羡慕极了。石膏坡有充足的阳光,就是因为缺水,不能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村民东寻西找,终于在村子以北高泉村委会香春箐村民小组里边的箐沟里找到了一眼好的水源。距村子有十一公里,要将水引到村里,需要投入一大笔水管水泥等材料费,村民自己是无论如何也筹不出这笔巨资的,只有求助于人民政府。为得到支持,小组负责人逐级向上反映情况,翘首以待。

石膏坡人的渴水梦终于在2013年实现。2013年初,党委、政府派遣的“千促”工作队进入拉日村委会后,本着为民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深入石膏坡村民小组调查了解情况后,认为该村民小组的人畜饮水问题必须给予帮助解决,并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立项审批,很快就得到了三十余万元的专项资金。

得到政府资金支持的石膏坡人踊跃投工投劳,奋战月余,将汨汨清泉引到了村里,流到了家家户户。是党和政府的“千促”工作圆了石膏坡人的百年渴水梦。碰上2015年这样的严重干旱,人们也再不用四处找水喝了。饮用之余,还可匀出一些水浇花种菜。

如今,三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已有近二十户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的正在积极筹备中。人们在家里就能洗澡洗衣物,方便极了。背着衣物四处找水洗和一年之中只有夏季能洗澡的现象将永远成为石膏坡人的历史。(周树华)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