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共融绽放幸福花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12 09:55:09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格外热闹,群众和游客参与到在这里上演的民族广场舞中,气氛热烈和谐,藏族弦子、傈僳族阿尺目刮、纳西打跳,大家在这里舞出了和谐、舞出了团结、舞出了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迪庆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的藏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88.6%。境内居住着藏、傈僳、纳西、白、彝等9种千人以上世居民族。长期以来,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共同建设美丽的雪域高原。

“发展引领”夯实民族地区发展基础

迪庆经济社会走在跨越发展之路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迪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历届州委、政府都把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省委、州委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治藏方略,州委、州政府提出要坚持“发展引领、法治护航、文化浸润、交融促和、载体推动、人才支撑”的工作方针,并走出一条具有迪庆特点的民族团结之路。

近两年来,迪庆民族工作始终做到活力不减和亮点频现,维护藏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创造了在维护祖国统一前提下各民族相互包容、彼此认同和友好相处的全国性示范,成为全国藏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一面旗帜。

迪庆地处“民族迁徙大走廊”核心区域和“藏彝走廊”交合部,历史上各民族在这里交往交融,形成了迪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文化,虽文化各异,习俗有别,却能相互融合,长期和睦相处,谁也离不开谁。

近年来,迪庆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牢牢抓住国家支持藏区发展的机遇,以建设“全国藏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坚持从自治州的实际出发,大力培育旅游、生物、水电、矿产四大支柱产业,打牢生态、农业、教育、交通、城镇五个基础,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迪庆藏区实际的发展路子。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实现161.14亿元,同比增长9.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85.15亿元,同比增长15.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53亿元,同比增长7.1%,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几年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保持名列第一,成为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藏区之一。

“藏区高原农牧民学生救助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边疆“解五难”工程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在这里得到全面落实,藏区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生产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迪庆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迪庆州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条例》《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综合性文件,初步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政策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相配套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在迪庆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交融促和”构建和谐迪庆美好家园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尊重当地群众风俗习惯,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如今,这些珍贵的共识已成为雪域高原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指南。

巴拉格宗景区,不仅解决了当地一大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问题,还为当地各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聘请的高级管理人才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各民族。在迪庆各单位,各民族大融和随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迪庆各民族同胞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生产生活中,各族人民的交融越来越多,越来越深。

中秋佳节,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阿主老人家里传出阵阵欢笑。她说:“我家是民族大家庭,女婿有汉族、纳西族。三女婿小和是纳西族,专程从丽江赶回来过节。不管藏族、汉族还是纳西族的节日,我家都过。”像阿主这样的家庭,在迪庆很常见。藏族谚语“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是迪庆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最好写照。在迪庆,由多民族组成的家庭、一个家庭信仰不同宗教的和谐景象比比皆是。迪庆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小康”、“千名干部进村入寺促和谐”、“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实践活动和举办民族团结节,更是使迪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翻开最为绚丽光辉的一页。截至2015年底,全州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占总数的85.34%,厅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82.5%,县处级干部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85.35%,少数民族干部所占比例与人口比例大体相当。

“载体推动”有序推进示范区建设

无论是金沙江畔,还是澜沧江边,一座座特色浓郁的民居散落其间,现代化的电器走入家家户户,各种车辆穿梭在乡间道路上,到处呈现出一片繁荣祥和的景象。

阿布是德钦县云岭乡的一位普通村民,凭着家乡靠近国道214线和擅长做菜的手艺,她在德钦县城开了一家民族特色饮食店,销售当地的特色菜和酸奶制品,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与她合作的牧户平均每户一年收入几万元。尼西乡汤堆村是香格里拉市国道214线旁的一个藏族村子,该村民居藏式风格浓郁,建筑崭新而整齐,电脑、电冰箱、冲水厕所、太阳能淋浴等设施一应俱全。

维西县塔城镇的傈僳族,在1985年之前多居住在山林,以狩猎和采集种子为生,生产生活基本处于半原始社会状态。如今,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在滇金丝猴国家公园当护林员的老余说:“我年轻的时候,最富有的傈僳人也没有现在一般村民富裕。”

省民宗委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把迪庆列为三个重点示范州之一,提出“31211”示范点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即支持迪庆州建设3个示范乡镇,10个民族特色村寨,20个民族团结示范村,1000个民族团结示范户,1个和谐寺院),3年时间省民宗委累计投入资金1亿元,助推迪庆州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截至目前,“31211”示范点创建工程到位资金10019万元,示范点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产业经济发展得到提升,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得到巩固,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体现。通过整合资源,层层抓点,合力攻坚,形成了明永村等一批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群众富、环境好、村美人和谐的民族特色示范点,为示范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格局。

“文化侵润”推动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在北京、美国、德国等大剧院上演的大型藏族民俗舞蹈诗话《香格里拉》,在舞台上营造出壮观、震撼的宏大场面,《土风》《乡情》《家园》《鼓魂》各具特色的舞蹈,展现出迪庆各民族风土人情的美丽画卷。在各地演出期间,受到广泛好评。

这是迪庆推出香格里拉文化走市场的一次成功体验。一直以来,迪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力度,民族文物古籍、濒危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和口传文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和保护。组织实施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把民办藏语文教学点的管理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不断完善藏文教学体系。全州藏区小学都开设了藏语文课,具备较为完整的藏文初、高中教育体系,藏文等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免费向寺院僧侣和农牧民发放迪庆藏文报,迪庆州广播电视台开辟有专门的藏语频道。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农村学生全覆盖试点,为迪庆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