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迪庆高原的增产增收路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28 08:54:19

在迪庆高寒坝区及山区,马铃薯是群众的生活主食,是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料,是外销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马铃薯综合试验站自2009年加入云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以来,在省农业厅的统一安排和直接领导下,在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专家和各功能实验室专家的具体指导下,通过7年的项目实施,引进、选育、示范、推广高产优质的马铃薯新品种,集成并推广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新技术、马铃薯雾培化生产研究、马铃薯仿雾培法生产研究,挖掘马铃薯生产潜力,节本增效,通过试验、示范、展示、产业化运作等措施,推进我州马铃薯种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我州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2011年至2015年,全州累计推广应用马铃薯良种面积达50200亩,总产6803.42万千克,产值达10885.79万元,新增产量1232.92万千克,新增产值1972.68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州马铃薯种植品种主要是各地自选自留、自行串换的少数几个地方品种,如:罗统紫芋、四吉洋芋、红洋芋、紫洋芋、白洋芋等,大面积种植主要是外引品种,如:米拉、红宣、克疫、河坝等品种,由于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滞后,良种繁育体制不健全,农户防虫、防病意识淡薄;品种种植年限过长等原因,引起马铃薯种性退化比较突出。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薯块越种越小、产量越来越低,甚至品质变差。上部植株表现为:植株矮化、叶片细小、皱缩、黄化、花叶、叶质脆等。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虽然进行了新品种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推广,但大面积种植主要是中甸红,而很多优质专用型品种如: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较小。

从2001年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流通渠道不断增加,马铃薯加工企业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马铃薯新技术创新与发展。在条件好的冬、早春种植区,农户利用地膜栽培,提早播种节令,选用早熟品种等技术措施,发展早春马铃薯,提早上市,抢占市场来增加经济收入。加入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后,试验站加强与云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部门合作,相继开展了脱毒组培苗、原原种、原种快繁与生产,新品系评价鉴定,新品种选育及筛选引进示范推广,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优质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及反季商品薯基地建设,建立科研+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为我州马铃薯生产实现外销创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至2015年,主要繁育了中甸红、滇薯6号、爱德53、云薯201、云薯301、云薯401、云薯505、云薯202、丽薯6号、丽薯7号、合作88、格咱红皮、本地白洋芋等32个品种。

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中,科研条件不断完善,研究研发能力不断壮大,研究技术有了新突破,特别是在马铃薯组培快速繁育体系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从最初引进脱毒原原种进行原种扩繁生产,到引进脱毒苗进行组培扩繁,再到近年来能自己进行种薯脱毒(化学、物理、茎尖切片相结合的方法)→组培苗繁育→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推广,建立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推广的一套完整的技术生产体系。2012年7月建成了我州第一个日光马铃薯组培实验室并投入使用;2015年4月建成了我州第一个马铃薯雾培温室系统,开始了第一季马铃薯雾培繁育原原种生产。

目前,州农科所马铃薯组培实验室收集、处理、保存当前生产上力推新品种及地方品种资源25个。自马铃薯组培室建立以来,到2015年累计生产马铃薯组培苗35万苗、生产原种60万粒,新增产值90万元;原种繁育面积1148亩,总产163.05万千克、产值达489.16万元。大幅度快速提高了原原种、原种繁殖系数,缩短了繁育进程,所生产种薯辐射到省外及省内大理、德宏、保山、怒江、昆明、临沧等12个地州,为脱毒马铃薯的推广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形成了马铃薯生产产业链,使马铃薯生产从科研、生产、流通、加工形成一个统一体,形成了迪庆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建设马铃薯生产基础研究及科技推广平台,改善农业科研及农业科技推广条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普及率、覆盖率、应用率。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提高马铃薯整体生产水平,有力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带动了周边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进步、经济发展。在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懂技术、能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同时,提高了科技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农业科技社会影响日益增强。(马建军)

责任编辑:鲍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