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稿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10-21 09:11:18

薪火相传 红色乌蒙决战贫困

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大地上书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80年后,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昭通,这个被红军精神洗礼过的革命老区,围绕56.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年脱贫目标,镇彝威革命老区3县20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紧紧抓住国家和省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弘扬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挂出作战图,攻坚克难拔穷根,砥砺奋进谋跨越。在巍峨绵延、磅礴千里的乌蒙山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

列出时间表,铺开作战图,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战犹酣。

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六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闯出一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新路子,推动老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仲秋时节,行走在镇彝威革命老区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战鼓擂动,一场亘古未有的巨变正在乌蒙大地上续写着昭通光荣而辉煌的历史。

吹响冲锋号 打响攻坚战

“信念坚定、不怕艰苦、意志顽强、团结奋斗”,这是中央红军和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过昭通,为老区人民留下宝贵的长征精神。

历史的荣耀斑斓多彩,现实的窘困如影随形。“决战贫困,决胜小康,坚决打赢乌蒙山云南片区和镇彝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战,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镇、彝、威3个革命老区县地处国家正在实施的乌蒙山连片扶贫开发的核心区,所处区域高寒冷凉、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技能低、自我发展能力低,是我省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截至2105年底,3个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2万人,占昭通全市111.95万贫困人口的一半,占全省574万贫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是我省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革命老区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就不是完整的全面小康。”

“打好镇彝威革命老区扶贫攻坚战不仅是政治任务,也是历史使命。”

镇彝威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牵动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心。省委书记陈豪不但把挂钩联系点定在镇雄县芒部镇松林村,2015年下半年3次深入3县调研、召开现场办公,最终促成《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并于2015年12月14日在省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上通过,吹响了革命老区3县脱贫攻坚集结号,打响了老区人民脱贫奔小康的攻坚战。

《三年行动计划》总投资98.82亿元,计划在2016年至2018年3年攻坚期内,通过组织实施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6大工程,实现镇彝威3县整体脱贫摘帽和农民增收,2019年至2020年继续巩固提升后,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扬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决战贫困、确保老区县如期脱贫。今年以来,围绕《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省主要领导和全省各部门、各挂钩单位纷纷深入3县真心谋划,真情投入,不忘初心,动真情,扶真贫,已成为各级各部门和帮扶干部的自觉行动。

咬定目标,全力以赴,苦干实干,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已成为镇彝威3县200多万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成为奏响在乌蒙山腹地的主旋律。

制定作战图 列出时间表

“2017年威信在全市首批出列;2018年镇雄、彝良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立下军令状。”面对2015年底还有28万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需要脱贫的艰巨任务,作为我省人口大县、贫困人口名列全省第二的县,镇雄县制定了全县的3年脱贫工作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意见,每个乡镇、村组及每户农户都有具体的脱贫计划。根据脱贫工作规划,详细列出任务清单,明确了3年脱贫攻坚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按照清单逐年、逐项实施到位。

彝良县以《三年行动计划》为统领,围绕全县梯次脱贫目标,各乡镇对照“四通四有”、“五通一有”、“十有一保障”的脱贫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全面梳理项目并形成了项目清单。

围绕三年行动计划两年完成目标,威信县认真制定《威信县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年行动计划》,精准绘制出扶贫攻坚路线图,挂图作战、集中火力,打好 “组合拳”,确保精准脱贫工作落到实处。

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按照《三年行动计划》,镇彝威老区各级各部门和干部群众正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结合昭通市制定的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素质强不强、五看村容村貌怎么样“五看法”脱贫标准,纷纷挂出“作战图”,认真抓好产业扶贫、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紧盯目标,对标对表,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强力有序推进。

拔掉穷根子 脱贫奔小康

初秋时节,走进威信扎西镇荒田红军苗寨。放眼处,青山掩映下,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苗族民居映入眼帘。寨子里,沥青路、水泥路干净整洁,山间梨树、板栗树、核桃树果子挂满枝头。动人的歌声唱起来,美丽的苗族歌舞跳起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进寨来……昔日满山荒凉、衣难遮体、食难果腹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这仅仅是镇彝威革命老区县脱贫攻坚,脱贫奔小康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威信县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关注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将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能力素质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六大工程”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红色扎西,胜利起点。”革命老区威信正处处绽放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脱贫攻坚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为阻断代际贫困,镇雄县投资3亿多元,引进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镇雄县创办占地300多亩的云师大镇雄附中,这是该县正在实施教育扶贫、补齐高中教育“短板”的大手笔。目前,镇雄县各级干部切实将责任扛在肩上,以“敢拼敢干敢担当”的精神,以不负良心不负党的品质,围绕2018年“县摘帽、村销号、人越线”的目标,通过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全面打好“组合拳”,在大雄古邦书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镇雄篇章。

“老区要脱贫,离不开产业发展。”“将军故里”彝良县把产业发展作为全县脱贫致富引擎来抓。该县立足资源优势,在稳定粮烟畜等传统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根据适宜种植区科学划分区域大力发展核桃、花椒、竹子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彝良黑山羊”和“小草坝天麻”两大特色产业品牌,不断推进一乡一品既富民又强县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到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在最具优势的天麻产业上,该县已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该县天麻仿野生种植面积达到5.99万亩,年采挖天麻2.68万亩,鲜天麻产量达2294万斤,实现种植产值15.28亿元,天麻产业已经成长为彝良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声声战鼓催,巍巍乌蒙山腹地的镇彝威革命老区县,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声音

“在昭通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始终秉承红军长征克服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决战脱贫、决胜全面小康。”在采访组多日的采访中,感受到的是昭通人民正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行,奋力绘就中国梦波澜壮阔新篇章的正能量。

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表示,在昭通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全体党员要学习红军信念坚定,坚定脱贫攻坚的决心;在决战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的道路上,我们既要看到成绩,也不能因为现有的成绩沾沾自喜。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得把群众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

“从1935年至今,威信县始终坚定着共产主义,贯彻着扎西会议信念坚定、不怕困难、意志顽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威信县委副书记、县长肖顺兴表示,现在,威信县还有3000建档立卡贫困户,短期内,威信县将通过餐饮业带动群众脱贫,同时,加大贫困县修房修路力度,带领全县人民同全省一同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彝良县有2804平方公里,15个乡镇,地处在全国扶贫攻坚的重点乌蒙片区内,有10个贫困乡镇,102个贫困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作为革命老区,彝良县传承着红色基因,“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发扬着红军长征精神和罗炳辉将军英勇奋战的精神,把高寒边远、贫困山区、少数民族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集中财力帮助家乡脱贫。”彝良县委书记姚勇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说:作为全省的革命老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镇雄逐步探索出扶贫攻坚的“镇雄路径”,计划平均每年实现8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到2020年全县42万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巧家县委副书记毛玖明表示:巧家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要先修路,按照计划今年绝大多数行政村都能通上硬化路。此外,巧家县将狠抓农村危房改造项目,今年已完成近1万户左右的改造项目。

“红军在彝良留下的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敢于胜利的精神,激励着彝良人民,始终坚韧不拔、奋发向上。”彝良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张伦荣的话,道出了彝良群众的共同心声。

》》》人物故事

“天麻王子”的“小康梦”

“我自己的梦想就是希望能通过天麻的仿野生种植带动更多的乡亲走小康社会。”雨后的小草坝空气格外清新,在仿野生种植有天麻的山坡上, “天麻王子”杨洪述一边用手“挖”天麻,一边叙说着自己的“天麻梦”。

1996年,23岁的杨洪述本可做一名人民教师,但他还是选择放弃“铁饭碗”,拿出了所有家当,全部赌在了天麻仿野生种植上。历经3年努力,杨洪述如愿收获了种植天麻后的第一桶金。2002年初尝甜头的杨洪述扩大了5倍的种植规模,种下了1500塘天麻,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天麻生产缺少营养菌,产量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投入的六七万元打了水漂。但他并没有放弃,一边查询资料、一边到处走访名家。之后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教授周铉的悉心指导下,杨洪述掌握了在天麻仿野生种植中密环菌作用,并在种植实践中克服了种质退化、产量低和科学合理使用菌材等技术,使彝良小草坝天麻仿野生种植成功率由原来不足10%,提高到96%,杨洪述获得了“天麻王子”的美誉。

杨洪述生长于天麻之乡彝良小草坝,这里是革命老区,也是罗炳辉将军故里,1936年2月,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中三进三出彝良奎乡,开展了千里乌蒙回旋战,留下了一段光辉的红色记忆。“在我们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吃苦耐劳、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红军精神,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杨洪述通过种植天麻实现了自己的“天麻梦”,可他觉得应该带领更多的乡亲共同脱贫致富。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2012年,杨洪述带头在小草坝村成立了彝良县原生态天麻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前小草坝海子社也有农户种植天麻,但零星种植户仅有七八户。时至今日,合作社在海子村流转闲散林地2500多亩,会员发展到140多户,辐射带动附近海子、高坎、文庙等10多个村民小组500多户群众进行天麻仿野生种植,常年解决150多人的就业问题。2015年,合作社社员户均天麻种植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其中10多户种植大户年收入超过30万元。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