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的喜庆年度,5月12日,本报记者赶赴省城昆明,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采访了原中共迪庆州委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格桑顿珠。
    记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您认为当时州委、州政府最大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格桑顿珠:1991年7月,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荣幸地当选为州长,成为自治州历史上的第五任州长,1994年2月转任州委书记至1998年3月调离。

" name="description">

“香格里拉”为迪庆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28 09:23:18

——访原中共迪庆州委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格桑顿珠

● 普自林 石显尧 张锦明

 

原中共迪庆州委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格桑顿珠。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60年的喜庆年度,5月12日,本报记者赶赴省城昆明,在云南省香格里拉研究会采访了原中共迪庆州委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格桑顿珠。

记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您认为当时州委、州政府最大的使命和责任是什么?

格桑顿珠:1991年7月,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我荣幸地当选为州长,成为自治州历史上的第五任州长,1994年2月转任州委书记至1998年3月调离。

我在任时,州委、州政府的最大使命就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迪庆得到贯彻落实,解决制约迪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禁锢”,加快迪庆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确保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确保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云南藏区成功实践。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州委、州政府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和州情大讨论,把握影响迪庆发展、稳定的主要矛盾,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民族政策,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迪庆实际出发,不照抄照转,把我们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努力转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千方百计加快迪庆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逐步消除迪庆的历史落差。

二是实施“双向跑步,”争取“两个”积极性。一方面要跑基层,争取州内各方力量的支持,激发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中央、省委的政策和州委、州政府的思路举措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力量源泉;另一方面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的支持,争取上级各有关部门理解、支持、援助迪庆的积极性,如1993年12月26日省政府迪庆扶贫现场办公会,实现扶贫规划97个项目,21亿多元投资概算,这是“双向跑步”成果的初步体现。

三是突破两个“瓶颈”。冲破陈旧、保守、怕字当头的封闭观念,把“等、靠、要”变为“争、干、要”的自觉行动,改变“只怕迪庆不稳定、不怕迪庆不发展”的思维定势;突破制约迪庆发展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教育等基础产业落后的“瓶颈”,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困扰。如设立经济开发区、建设螺丝湾电站、修筑中维公路、实施“一江一河一坝两区”产业布局等,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提出并坚持“知名度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正面宣传迪庆,让世界了解迪庆,了解“三江并流”及三省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争取国内外理解支持,如1992年12月公安部批准中甸对外国人开放后,立即摘除继红桥边“禁止外国人入境”的牌子,标志着迪庆全面向世界开放。

五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实行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确保民族团结、地区稳定,这是迪庆发展进步的关键。

记者:作为当时州委、州政府的主要负责人,在您手中一定解决了不少复杂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哪件事情的挑战最大?带来了哪些影响?

格桑顿珠:当时迪庆面临的困难还是比较多,如基础脆弱、财政困难、人才不足、知名度不高等等。但能够影响工作全局,具有历史意义的、且至今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迪庆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问题,这是推进迪庆发展的总开关。同时,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又是制约迪庆发展进步的瓶颈问题。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两项工作具有重大政治风险和实施难度,尤其是迪庆机场建设,因为难点在上层机关,还需要解决上下各方思想认识的统一和力量聚集等问题。

一是关于迪庆工作的指导方针问题。长期以来,迪庆因为是敏感文化和特殊区域地区,上级十分关注迪庆的团结稳定,一以贯之地执行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发展。州委、州政府领导深入调研后认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使广大农牧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孩子有书读、有病能治疗,这些物质条件是民族团结最基本的基础。因此,迪庆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通过发展解决迪庆长治久安”。以此为指导思想,形成了“基础先行,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发展思路并制定2000年扶贫规划。通过几年的奋斗,政策、资金、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经过几年的成功实践,工作方针和发展思路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解放思想、自加压力、完善思路,1994年提出并确立了建设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1996年提出建立全国藏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的思路。

二是解决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在此重点介绍修建迪庆(香格里拉)机场的案例。

从迪庆的区位、资源、现状分析,阻碍迪庆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交通,如何寻找一条可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变迪庆封闭局面,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的捷径?我们想到了建设民用机场,一步到位、实现跨越。

1991年6月,我回到迪庆后提出建议修建迪庆机场,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和种种条件制约,不少同志认为条件不成熟,修建机场是天方夜谭。经过艰苦的工作,州委、州政府领导对修建机场的意见总体上逐步趋于一致,在边干边统一认识的过程中,顶住压力,上昆明,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原则支持;跑北京,主动攻关,涉及多部门审批。抓紧一切机会,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汇报。为了机场建设,迪庆州很多干部包括在昆明、北京工作的同志群策群力作出了奉献,付出心血。1997年8月1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迪庆机场建设项目,成为云南“九五”规划云南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机场建设项目。1998年1月4日,迪庆机场正式开工建设,1999年4月30日,正式通航,打通了与内地和世界联系的空中航线,推进迪庆发展、便利群众出行,为建设全国最好藏区之一的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可以说,迪庆机场的建设,为即将跨入21世纪的迪庆高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记者:您认为当时的州委、州政府留下的最大成果或者说是财富是什么?

格桑顿珠:当时,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留下了许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我觉得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一个品牌一个精神。

一是打造香格里拉品牌。1996年初,州委、州政府抓住契机,成功地组织策划香格里拉落户迪庆,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庆典之际向世界宣布香格里拉在云南迪庆。这个消息成了20世纪末云南最轰动世界的新闻,迪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更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是,2001年12月,国务院批准迪庆州府原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以国务院的政令保障了“香格里拉”落户迪庆的有效性、合法性。这是迪庆历史性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云南的一件大喜事,成为迪庆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为迪庆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幸福带来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香格里拉”成为云南乃至中国最具亮点的品牌,为迪庆搭建了一座走向世界、走向和谐发展的桥梁,是迪庆“知名度就是生产力”的成功实践。如今,“香格里拉”已成了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个代表称呼和生动形象。迪庆人民创造了香格里拉,也能建设和发展好现实版的香格里拉。

二是迪庆(香格里拉)精神。简单来说,迪庆精神有两个层面,一是解放思想、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穷则思变,抓住机遇、创造机遇,敢于担当、力争做得最好的精神。二是和谐、发展、团结、进步的内涵,坚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香格里拉精神。

记者:曾经在迪庆工作生活过的您,在离开迪庆后仍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迪庆,对于已经走过甲子之年的故乡,您有什么祝福?

格桑顿珠:我在迪庆生活50余年,与家乡干部群众共同参与了迪庆9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在主持州委、州政府工作期间策划推出香格里拉品牌和修建迪庆机场等,成为我人生的美好记忆。

迪庆是我国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的香格里拉。在我离开后的这些年,迪庆有了较快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向建设全国最好藏区迈进。对此,我非常欣慰,也深深地感谢迄今在那里工作的同志们。我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迪庆各级党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全州各族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讲话精神,抓住机遇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生态文明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大战略任务,将会把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香格里拉文明社会呈现于世人面前。真诚祝愿迪庆香格里拉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迪庆父老乡亲吉祥幸福,扎西德勒!

 

责任编辑:实习生 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