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手工制作黑陶的历史渊源久远,以尼西乡石棺墓出土的黑陶为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香格里拉市的相关研究人员认为,尼西黑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name="description">

“陶”之夭夭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06 10:36:45

制作黑陶的工具

藏民用来炖煮食材的黑陶锅

烧制成型的陶器

如今,当珍批初不再满足于烧制黑陶,还创办了生产与营销为一体的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展销场所,甚至还在村外开办了黑陶土锅的餐饮店。当珍批初的家庭作坊如今也开始向游客开放,成为黑陶手工艺参观、体验区。

“黑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当珍批初说。在他来看,尼西黑陶映射着藏文化的具体内涵,从未脱离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暗示着陶文化的原初意味,经由朴素的实用功能唤醒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记忆。“信仰是永恒的,我希望黑陶也能永恒,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当珍批初说有很多人都会到村子里找他学习制陶的技艺,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是不同的民族,但他们都热爱土陶。“不管是哪里的人,只要是来诚心学习,我都会免费为他们教授技艺。”当珍批初表示,进行开放式的陶艺传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个古老的技艺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当珍批初的儿子拉茸肖巴今年25岁,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制陶。“黑陶是我们藏民族文化的根,父亲把文化的根留住,就是希望我能悉心照料,让这个根能发芽、长大、枝繁叶茂。”

这个25岁的年轻人对于黑陶有自己的看法:这几年从事黑陶业的人越来越多,本以为大家是有了“非遗”保护意识,可是时间不长,坚持下来的人也不多,说到底人们的思想还停留在养家糊口的阶段,他们认为政府既然重视了黑陶产业,那么做黑陶肯定能赚些钱,导致市场上的黑陶制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黑陶的声誉。

“现在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刻不容缓。”拉茸肖巴说。他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文化产业化,保持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得依靠文化产品创新设计,为其提供新鲜的血液,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过度的商业化终究会违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所以要在文化产业化和商业化之间寻求平衡点,让文化不失其传统价值。

拉茸肖巴希望他手中的黑陶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性。“目前我们的主要市场是本地和周边藏区。黑陶用火才能烹煮东西,现在我们想把电和黑陶结合起来制造出可以用电来烧煮东西的黑陶制品,这样的话它的市场会更大更广。”

在历史的尘喧中,尼西黑陶犹如一潭清泉,明澈而纯净,岁月迁徙,世事流转,这种原始的纯手工制陶工艺能够延续,最大原因是陶艺人的一如既往的坚守和或多或少的市场需求。在陶艺人心中,他们挑起的是陶器,是一家人生活所依,是个人兴趣技艺所在,更是对传统手工业传承的责任所至。

浴火的陶器,遇雨不化,经风不朽,日久弥新。相信黑陶会在匠人手中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继续书写新篇章。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