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格宗记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27 09:46:53

时空转回到四十年前,这里仍叫巴拉格宗,面积270多平方公里,有30多户人家,160余人。巴拉村是个名副其实的自然村,村中的木杆上飘扬着五星红旗,村民家里都挂着毛主席画像,村委会有个木刻章子,装在村长的腰包里。然而,这里山势险恶,没有交通,与世隔绝,巴拉人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那时巴拉村住的不叫房,叫窝,有土窝、石窝、草窝,许多窝没有窗户,都是黄土拌着草根的泥墙,顶棚是几根木杆上放着树枝再盖上黄泥,中间有个碗口大的通风口,屋内靠那道射下的光线照明。村民吃的是野生红荞磨成的糌粑和山沟里采挖的野菜,还有树枝上掉下的野果,除了来客人,过节很少喝到酥油茶。大部分人穿的是毛竹线编制的又粗又硬的外套,小孩多的家庭有一套棉布衣裳,谁出门谁穿。吃饭用的是石头锅、泥巴碗。全村有四户住着两层楼的土房,窗户上镶着三块玻璃,家里还有几只白瓷碗,村里谁家来了贵客,都到这家借瓷碗。这无路可走的穷山沟,易碎的玻璃、瓷碗是绝对的奢侈品。

1979年春天很早便来到巴拉格宗,也许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这里的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所有草木吐出了青芽绿叶,也是色彩纷飞的季节,满眼百花斗艳,芳香扑鼻。随着春天的脚步,在县、州、省担任过要职,被称为“雪山雄鹰”的七林旺丹率领地区交通、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队来到巴拉格宗。这是传递党中央声音的工作队。二十多名工作队员背着货物,带着干粮,翻雪山、穿丛林、涉江河来到巴拉村。他们传达的是党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好政策;他们要办的事是要致富先修路,决定从巴拉村到国道线修一条人畜通道,村里建一所小学和卫生所。这喜讯和喜事使巴拉村160多个老老少少,浑身蒸腾起热力,好像眼前出现了彩虹。他们满脸堆起笑容,眼里充满兴奋。

真正意义上说,从那时起,巴拉格宗才打开山门,逐渐把视线转向外界,也开始流进外来物品,改变生活状态。工作组给巴拉村送来三件礼物:收音机、手电筒,还有座钟。这收音机是既听党中央的声音,也听外界的发展变化;这手电筒不仅照亮黑夜,还指引前方;这座钟,不仅看时间,还证明时间就是金钱,要抓紧时间。不久,村里办起了卫生所,来了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添置了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三大医疗设备”。又把一户村民的大院腾出来,盖上屋顶,摆上桌椅,村小学开学了。一位老师领着28名学生,让村子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顺着弯弯曲曲延伸的岗曲河,沿着两山对峙的峡谷,在西面光秃秃的悬崖峭壁上,钻岩石,炸绝壁,挖土石,架板桥,垒石梯,一条宽不到一米的人马驿道修建而成。对于巴拉人来说,这是一条天路,是一条生命通道,也是希望之路。但是,外界人仍然说,“这条路是到巴拉村的崎岖鸟道”“是绝壁上留下的一道疤痕”,要走这条路要过河水十二处,穿绝壁十六洞,绕急弯十八险。还说,“只有不要命的人才走这条路,要走这条路,先留下遗书”。

第一批走上这条路的交通工具是骡马。县供销社组织一批物资,赶着五匹马、三头骡子来到巴拉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巴拉格宗偌大的土地上竟没有一头骡、马和毛驴。他们历史上的家畜只有牦牛、山羊,还有温顺的狗。巴拉村的人第一次看到这长着细长的四条腿、硕大的脑袋、耳尖蹄圆、头戴笼套、能背着那么多货物的动物,都惊奇地围上来观看。当货卸完,一匹马突然快活地昂头长嘶,四周人吓得全跑了。不久县政府送来几匹马给巴拉村,当地人还是有些不放心,刚开始有的人见了马躲着走,连牵马的人听到马打个响鼻,都扔下缰绳就跑。

第二批走上这条路的是电影放映队。这里的人通过走村串乡的商贩口中知道有个叫“电影”的梦幻般的事物。一听说放映队来,巴拉村派出十五个小伙子到国道线迎接,他们身背肩扛,怀抱头顶,硬是把一切器材安全送进村里。夜幕降临,全村人一个不剩地聚集到白色的银幕前。发电机发出轰鸣的响声,旁边一盏灯泡发出红色的亮光,一位烟民忘了带火柴,拿着烟对着火焰似的灯泡点了半天,没有燃上。他再用手一摸才发现这不是火。这样的事,发生在巴拉格宗并不奇怪。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