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催人 脚步铿锵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5-22 09:25:14

——迪庆藏族自治州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这是一场新时代的攻坚战,这是一条脱贫摘帽、通往幸福、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这是精准扶贫在“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云南藏区的生动实践,这是雪域高原各族儿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缩影!

    这里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

    这里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腹地!

    这里是生物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

    这里是被誉为“动植物王国”“天然高山花园”等美誉的地方,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这里就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

    由于地处高海拔深山峡谷,迪庆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滞后、群众受教育水平不高,被列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截至2015年,全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4.21%。全州3县(市)均属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任务重,是中央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迪庆就一直在向贫困宣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迪庆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对口帮扶地区上海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以及南方电网、三峡集团、中铝集团等央企和省级相关部门的无私支持下,举全州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州扶贫办统计,2018年,全州实现脱贫11739户、45700人,贫困村出列70个,圆满完成了年初计划退出4.3万人的目标任务。全州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末的19.34%下降到目前的3.57%。目前,香格里拉市和德钦县已经通过省级摘帽专项评估检查验收及公示。

     汇聚合力   攻坚克难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只有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只有主动作为,才能克难前行;只有汇聚力量,才能夺取胜利。

    “全州上下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顾琨一语中的、掷地有声,这是州委、州政府向全州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我们始终要把抓落实作为头等大事,下足绣花功夫,强化责任落实,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始终把精准贯穿全过程。”州长齐建新审时度势,谋定后动,为贫困群众找准脱贫方向。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面对历史欠债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州情实际,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摘帽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的理念,确定了以脱贫攻坚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思路,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基础工程来谋划和推进,通过“挂包帮、转走访”思想动员,吹响了全州脱贫攻坚的战斗号角。

    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面对如期消除绝对贫困的政治任务,迪庆始终把五级书记抓扶贫牢记于心、贯彻于行,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体系、责任体系、督查问责体系,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常委包乡镇、处级包贫困村、单位挂包行政村、干部挂包贫困户,选派省、州、县193名工作队长、853名干部到193个村(社区)长期驻村工作,确保每个深度贫困村有5名以上、贫困村有3名以上工作队员,凝聚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区域协作四个合力,抓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迪庆州立足实际编制形成了《迪庆藏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迪庆藏族自治州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迪庆州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扶贫规划及配套实施方案。全州上下紧密结合“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6、10、5”脱贫标准,进一步摸清贫困底数,全面做到贫困对象家底、致贫原因、帮扶措施、投入产出、帮扶责任、脱贫时序“六清”,形成州、县(市、区)、乡镇、村“一盘棋、一本账”。认真制定全州贫困户脱贫措施计划和村级“九大工程”项目计划,形成州级作战图、县级项目库、乡级线路图、村级施工图,贫困户脱贫有具体措施。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共设置“九大工程”,概算投资99.59亿元,仅2018年全州累计争取到位扶贫资金27.39亿元,统筹推进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素质提升扶贫等“九大工程”,并以“一月一报告、一月一督查、一月一研判、一月一通报”的方式推进工作落实,以绣花功夫精准施策。


    打牢基础   拔除穷根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迪庆州紧紧抓住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瓶颈制约因素,聚焦广大群众所急、所需、所求,认真组织实施一大批以路、房、水、电、活动场所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瓶颈,夯实了发展基础。

    挂在悬崖上的香格里拉市东旺乡新联村色丛村民小组,因为山高谷深,施工难度大、投资跟不上,直到2016年底还未通电、通广播电视、通公路。当地人都戏称自己是“瞎子”“聋子”“瘸子”。启动精准扶贫后,香格里拉市为彻底解决东旺乡色丛村民小组24户群众的脱贫发展问题,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为该村修建了桥梁,修通了公路。随后,又通了电,看上了广播电视,色丛村群众从大山的封闭禁锢中走了出来,不仅农畜产品卖进了城里,松茸、虫草等也卖上了好价钱。因为这条路,色丛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该村群众正在建设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位于哈巴雪山脚下的香格里拉市三坝乡安南村大、小羊场2个村民小组,由于散居在海拔较高的二半山区,水电路、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难度大,产业发展条件差。实施精准扶贫后,香格里拉市委、市政府经过统筹考虑,决定让2个村民小组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经过统规自建,如今在安置点内,和煦的阳光洒在一栋栋漂亮的民房上,红墙青瓦熠熠生辉,房前屋后蔬菜满园,村级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一应俱全……对比过去,村民罗玉英高兴得合不拢嘴,她说:“现在的政策真好,党和政府不仅扶持我们搬迁,还为群众谋划了产业发展。现在,村民大多在地里种上了中药材,各方面的条件和收入比以前翻了10倍以上。”

    迪庆州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帮助全州10000多户群众甩掉了穷帽子。

    要想富,先修路。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摘帽的基础。3年来,迪庆州把解决深度贫困地区部分贫困村存在的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作为加快发展振兴、打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最后一公里”、 推进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全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迪庆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基本公共服务惠及了每一位贫困群众。


    发展“两业”  增收不受穷


    产业决定脱贫摘帽的成败,就业决定脱贫摘帽的质量。迪庆州始终坚持“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扶贫政策,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到户增收措施,稳步推进了沿江河谷、半山区、高原坝区3个产业带建设,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努力构筑贫困群众稳固增收渠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着“中药材之乡”美誉的维西县,把精准扶贫与抓特色产业提升结合起来,在产业项目上科学谋划、突出重点、长短结合,仅2018年,全县就落实到位产业扶贫工程财政扶持资金16914万元,通过产业扶持资金的注入,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没有资金的困难,使企业、种养大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更有底气。2018年,全县共完成种植业面积63654亩,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27609亩。仅云南香格里拉兰草药业有限公司就在维西县9个乡镇建设了上万亩中药材合作种植基地,直接辐射带动农户8000多户,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3000余户,亩均增收4000余元,有效助推了产业发展、群众增收。

    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香格里拉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责任与作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与贫困村、贫困户签订酿酒葡萄种植购销合同,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采取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运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和农民的双赢。德钦县云岭乡西当村的建档立卡户七妹一家,每年仅种植酿酒葡萄一项的稳定收入就在29000元以上。如今,德钦县葡萄产业种植拓展到133个村民小组,面积达到13850亩,成为名副其实的脱贫产业、增收产业、小康产业。

    如今的迪庆州,高原坝区有青稞、食用菌、反季蔬菜等产业,半山区有中药材、特色畜禽养殖等产业,沿江河谷有蔬菜、木本油料种植和规模养殖等产业,这3个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正在逐步发展壮大。随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一批批具有迪庆·香格里拉品牌和原产地标识的农特产品,正通过电商平台和社会力量的帮扶,逐步走向广阔的市场,势必将进一步鼓起全州各族群众的钱袋子。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迪庆州还将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群众增收的另一个有力抓手,对有剩余劳动力和空余时间的贫困户,按照“用工主体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由政府主导培训,积极转移就业,培养产业发展能人,带动就业。仅2018年,全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357人次、农村适用技术性培训5770人次,转移就业培训2309人次。同时,迪庆州充分利用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公益岗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等途径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仅2018年就聘用生态护林员8300人,户均增加8000至10000元,实现了就业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无论是维西县的中药材产业、德钦县的葡萄产业、香格里拉市的青稞产业,还是选聘的8300名生态护林员,都是迪庆州在精准扶贫路上,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生动写照。


    保障民生  托底不漏人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迪庆州始终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当作攻坚摘帽的头等大事,盯紧目标、精准施策,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每个领域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一个相对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正在迪庆逐步成为现实,迪庆各族儿女在共建、共享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如今迪庆州的孩子读书不仅严格执行国家十四年免费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还享受“迪庆州高原农牧民子女学生生活补助”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当地人戏称读书娃娃“领工资”。另外,按照《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的有关要求,迪庆州认真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政策,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统筹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不仅在全州38家医疗单位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通过多重政策保障,还实现了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10%的兜底保障,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村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另外,迪庆州还通过积极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完成农村低保对象普查工作和低保复核工作,做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代缴建档立卡户新农合自筹部分、养老保险,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员100%参保;实施惠及贫困残疾人的特殊政策,帮扶残疾人创业就业;严格落实直过民族相关保障政策等举措,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党和政府的政策太好了!孩子上学有补助,农民种地有扶持,养牛养猪有保险,生病住院能报销,60岁以上老人还有高龄补贴,每年还能领到草改、林改补助……”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扎史老人向记者一一细数着家里享受的各项惠民政策,话语中、笑脸上透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在迪庆,越来越多的“扎史老人”在农村当上了“明白人”,他们讲得清过去到现在的变化,说得清村里各家各户享受的政策福利,也搞得清当下各种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更加感恩党的好政策,夯实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基础。


    党建促发展  感恩奔小康

 

    在这春到高原、草长莺飞、芳草吐绿的季节里,迪庆州各村寨都掀起了义务植树、帮助村民修建房屋、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等一系列感恩活动高潮,这些都是各村感恩连的日常工作。特别是结合全州开展的“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教育活动和“自强、诚信、感恩”宣讲活动,感恩连成员自发组成服务队、宣讲队,深入田间地头、操场火塘,随时随地开展宣讲,把自己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等讲给大家听,使“拥护核心·心向北京”主题教育活动成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迪庆州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坚持把党的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了基层党建巩固提升与脱贫攻坚工作的同频共振;坚持把宣传引导贯穿于脱贫攻坚各项举措始终,不断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内生动力;坚持把感恩教育落实在脱贫攻坚“挂包帮”日常,知党恩、感党恩、颂党恩的浓厚社会氛围正在持续营造。全州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跟党走,以更严、更实、更细、更紧的举措,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

    经过3年多的艰苦实战,迪庆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州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作为,进一步强化了本领、锤炼了党性,也锻造了一支“沉得下去、干得了事、扶得了贫”的干部队伍,为迪庆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安永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