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为游客提供“非遗·乡愁大餐”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杨洪程 发布时间:2021-04-01 09:05:01

开栏语: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今年,迪庆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做好“十四五”开局各项工作。为此,本报开设“建设新时代新迪庆”栏目,敬请关注!

“我的身份证上写着纳西族,我称自己为‘玛丽玛萨人’,我们会5种民族话,碰到藏族讲藏话,碰到傈僳族讲傈僳话,我们自己交流时使用的是‘玛丽玛萨’话……”海尼村老人安翁对维西县非遗专家杨文志说。

非遗专家到现场了解玛丽玛萨麦秆编织工艺情况。

今年3月起,维西县文化和旅游局组织20多名专家学者走进“玛丽玛萨人”聚居的塔城镇海尼、柯那等村,进一步深挖“非遗”宝藏,向世人解开“玛丽玛萨人”之谜。

玛丽玛萨妇女服饰。

玛丽玛萨男子服饰。

杨文志介绍说:“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有不少学者对神秘的‘玛丽玛萨’文化进行探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至今尚有许多‘玛丽玛萨’之谜需要我们去探究。比如,‘玛丽玛萨人’从哪里来、他们的祖先是纳西族还是汉族、他们的母语是什么……”


长期从事“玛丽玛萨”文化研究的和玉龙也是“玛丽玛萨人”,他接过杨文志的话说:“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玛丽玛萨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一步跨百年,摆脱了千百年来的贫困。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挖‘掘玛丽玛萨’文化,让更多的群众吃上旅游饭,过上更好的日子。”

傈僳族竹编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玛丽玛萨人在新米节上表演《丰收舞》。

在海尼村文化广场,维西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李娜边欣赏《“玛丽玛萨”敬酒歌》边对身边的群众说:“近5年来,我们维西县乡村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靠良好的生态环境,二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我们要把‘玛丽玛萨’文化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让‘玛丽玛萨’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张‘名片’。”

傈僳族妇女在上海市宝山区援建的扶贫车间-非遗工坊工作。

玛丽玛萨妇女制作羊毛毡子。

近年来,维西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到目前,全县公布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8项,州级代表传承人21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1项,县级代表性传承人95人。全县共有140个类别注册了商标,涉及到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8年6月,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维西县塔城镇民间艺术团表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川热巴。

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群众跳起欢乐的阿尺木刮,庆祝新春佳节。

与此同时,维西县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做好“把文化资源变成资本,资本转化成为旅游文化产业”文章,走出一条“非遗+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路子,为旅游铸魂,为游客提供“乡愁大餐”。到目前,维西县建成阿尺目刮、热巴、瓦器器3个国家级非遗传习所,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作坊”,以传承人一户带动多户的方式,引导建档立卡户、非建档立卡户及各级工艺类传承人传承非遗文化。全县已有2100户农户加入“非遗作坊”,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1720户。文化铸魂,旅游兴旺。今年以来,维西县乡村旅游游客超过15万人次,收入突破5亿元。

责任编辑:和建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