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老百姓需要”——记德钦县畜牧水产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陈继华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此里只玛 发布时间:2022-05-13 08:52:57

“我们畜牧人,有海的胸怀。猪粮安天下,重担在肩上,我们不畏艰难,为畜牧业奉献青春年华,用那辛劳的汗水,把猪牛鸡鸭养大,丰富了人类的一日三餐……我们畜牧人有远大的理想把好防疫关,时刻不能忘……”这首不被人所熟知的《畜牧人之歌》正是万千畜牧人的真实写照。与畜牧工作打了26年交道的陈继华秉持的理念正是那句“只要老百姓需要”。

回报家乡父老

1995年毕业于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陈继华放弃在县城就业的机会,立志回到家乡作贡献。1995年至2010年期间,他先后在德钦县霞若乡和升平镇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防疫和品种改良工作。那时,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路途远近,也不管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只要老百姓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过去,村里交通条件不好,陈继华就背着诊疗箱徒步到农户家中,不知道走坏了多少双鞋。遇到雨雪天气,进村的路泥泞湿滑,多少次跌倒,多少次爬起来他也记不清了,只记得衣服湿透了,还要去牲畜圈里给猪鸡牛羊诊疗。

陈继华回忆,记忆最深的一次出诊发生在2000年,当时他接到群众来电,说牧场的牛病了,而且还出现了传染现象。挂断电话,做好药品和物资准备,联系好马帮,陈继华立即出发前往牧场。如今一脚油门就可以到达的牧场,当时陈继华整整走了12个小时。爬山路上的各种艰辛在牛得到妥善医治的一瞬间烟消云散。

这些年,被陈继华诊疗的牲畜不下千余,牧民们都亲切地叫他“阿尼”(牛)医生。日复一日工作在一线,陈继华换来了更加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实战经验。

钻研专业知识

“活到老,学到老”,正是有了这句话的激励,陈继华一直在自己热爱的畜牧领域不断钻研。他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畜牧法》《云南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订阅《中国兽医学杂志》《云南农业》等学术期刊,不断吸收应用新理论、新技术,了解和掌握畜牧兽医科技新动态。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2005年6月至2007年7月,陈继华两次到云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攻读动物科学专业专科和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课程。私下里,他还经常向业内专家学习,探求最佳生产方式、工作方法,以此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陈继华不断学习新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因成绩突出,2011年他被调入德钦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起了全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牧科技推广工作的重任。

发展养殖业,品种改良必须跟上。陈继华不断钻研,不断试验,寻找规律,熟练掌握了“牛冻配”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和母牛的发情鉴定技术),为推广这项技术,陈继华通过举办培训和现场观摩指导的方式,将技术倾囊相授,近三年来成功培养了20余名牛冻精改良技术员,服务范围覆盖了全县8个乡镇,甚至还辐射到了邻近县(市、区、省)。三年来,累计推广改良了西门塔尔牛后代400余头,荷斯坦牛后代600余头,牦牛后代500余头,产生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为发展壮大德钦县奶(肉)牛产业奠定了繁殖技术基础。

有了技术,如何解决冬春季节饲料短缺的问题成了陈继华下一个攻克的目标。经过多年观察,陈继华发现,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青贮饲料对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具有原料来源广、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容易储藏的特点。为更好地推广青贮饲料,他四处筹措资金,新建了45座青贮饲料窖,并推广了20套青贮饲料打包机。三年来,共指导15家养殖合作社和59家农户制作了240余吨青贮饲料。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多万元,为发展壮大德钦县草食畜牧业奠定了基础。

参加工作以来,陈继华多次获得单位先进个人、考核优秀等荣誉;2021年还荣获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奖。
敬业奉献

2018年以来,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不断蔓延,从“歼灭战”到“攻坚战”再到“持久战”,非洲猪瘟疫情成了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敌人”,老百姓苦不堪言,陈继华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他经常顾不上休息,奔走在各个村庄的路上,下猪圈、抓猪,采集血液及排泄物、分泌物、环境样品等,一项也没落下。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量大,任务重。三年来,陈继华和同事们几乎全年无休,每天都要来回于养殖场和养殖户家中,摸排生猪销售、母猪产仔、消毒措施等情况,并不断加强宣传,传授非洲猪瘟防控知识。经常在忙完一天后又突然接到养殖户家里死了猪的电话,他又顾不得吃饭,赶往养殖场,诊断、解剖……扑灭动物突发疫病是一项非常辛苦和危险的工作,由于部分动物疫病是人畜共患病,处置过程中稍有不慎,自己就有可能染上病原,然而,为了及时扑灭动物疫情,陈继华往往不顾个人安危,用实际行动保障着养殖户的养殖安全。

职责所系、百姓所盼是陈继华无限的工作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他用行动彰显着平凡之中见真情,细微之处见精神的品格和风范。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