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探索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13 14:54:39

一、“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迪庆州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在农村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仍然相对滞后,全州还没有建成一个A级乡村旅游景点景区。

(二)受益群体不均衡

乡村旅游开发空间分布不均衡,村民参与能力不均衡,使得绝大多数村民没有充分享受到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三)未建立村集体经济参与利益分配机制

迪庆州村集体经济多以投资农业产业或入股企业的方式发展,只有德钦县奔子栏镇玉杰村成立扎西玉杰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全民入股的方式发展乡村旅游。

(四)“农文旅”融合度不高

乡村旅游缺乏文创产品,缺少经常性的民俗体验活动。如,雨崩村的神山文化、格萨尔王传说、传统民俗活动等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开发,游客体验感不强。

(五)旅游产品单一

游客进入迪庆旅游的主要目的是观赏自然风光和体验少数民族风情,观光游居多,深度游比例较少,旅游消费偏低,旅游业基本处于观景式初级发展阶段。

(六)土地问题突出

我州生态红线占比高,乡村旅游面临着用地性质不清、范围不明、供应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宿、茶吧、餐馆等经营性用地需求与严格的耕地和宅基地管理政策之间存在矛盾,公共服务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改扩建需求与用地审批难、乡村用地供应不足的矛盾尤其突出。

(七)宣传营销不足

乡村旅游宣传推介内容少,网络平台官宣较少。

(八)资源整合难度大

“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及行业部门和相关领域较多,有效整合不同资源难度大,同时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和策划。

(九)乡村人才严重短缺

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型人才,造成产品和服务跟不上、经营困难、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

二、“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1.实现从“生态立州”向“生态强州”的跨越。把生态保护作为立州之本,把绿色发展作为根本任务,突出香格里拉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倡导绿色生态理念,探索一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互促共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2.坚持规划先行。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以更加市场化的投资机制和运营模式来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以集聚、调整、留白三个角度对现有土地资源做出细致规划,围绕康养研学、农旅实践、网红打卡等功能,综合考虑乡村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发展布局。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好乡村建设。探索政府设立专项发展资金、提供贷款担保等方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生态停车场、村民文体广场、旅游厕所、供电线及通信线“两线入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文旅”融合发展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推动产业发展。

4.完善税收优惠激励机制。根据“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实际和区域发展需要,给予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5.切实保障乡村发展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配置,合理安排和满足“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在土地规划、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盘活农村闲置农房、“四荒地”、垃圾场、废弃地和可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等资源,鼓励探索点状供地模式、跨乡镇调剂制度等乡村旅游创新供地机制。

6.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农业、旅游、文化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政策合力。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工作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推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7.加强对“农文旅”融合产业的监管。走协同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综合管理之路,因地制宜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诚信自律、充满活力的乡村旅游行业协会体系。

8.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可借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一是村集体带动模式,适于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村里有致富带头人的乡村,例如虎跳峡景区周边村寨、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兴隆村。二是“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撬动”模式,适于旅游资源较丰富,离主城区较近,前期投入较大的乡村,例如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德钦县奔子栏镇、维西县攀天阁乡等。三是外部资金撬动模式,适于旅游资源具有开发潜力,但开发难度大的乡村,例如同乐山寨、南姐洛自然村。

9.构建共建共享发展机制。完善农民参与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技术、手艺、资金等入股乡村文旅项目。鼓励社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明确收益分享机制,借鉴“公司+乡村CEO+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在管好用活集体、农户和企业资产的基础上,建立“资产分红+效益分红”利益分配机制,做好分配营业额、净利润、发展红利3次分配。

10.创新“农文旅”融合营销方式。突破乡村的地域局限,以项目或景观为导向,依托自媒体、短视频等载体,打造乡村爆款,以会议接待、研学接待、综艺录制等方式,提升乡村知名度。重视乡村文旅IP营销,以州为单位建立集信息发布、住宿预订、项目预约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宣传平台,改善乡村信息破碎化、乡村与游客信息不对称的现状。

11.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人才在线上实现下乡服务,将乡村文旅IP的直播流量转化为人才增量。文旅部门应依据当地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鼓励本地高素质文旅人才回乡创业,激励外地文旅人才积极参与到“农文旅”融合发展事业中。

(二)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1.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创建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农业观光项目,如农田景观观赏、农活体验、农产品采摘等,让游客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提升农业生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提高农民收入。

2.有效拓展旅游产业链。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旅行安全、财务安全、身心健康、绿色环保、社会友好、公共服务全产业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农文旅”融合产业竞争力。

3.加强农业科技运用创新。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依托科技创新,推动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产业园等新业态建设,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最大化的农业附加值。

(三)挖掘乡村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乡土文化除了需要依托村落建筑、乡间风貌、民俗活动、节庆演艺等直观展现外,还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游客偏好,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农作场景体验等方式,开发多元化、立体化的文化特色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关注,激发消费新活力。一是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民俗、手工艺、饮食等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乡村旅游产品中。二是在打造特色品牌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利用乡村自然景观、传统建筑和民俗活动等元素。三是通过媒体宣传、节庆活动、网络营销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乡村的美丽风光和丰富文化,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当地村委会和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运营,让他们成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难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通过采取创新思路、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同时,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上更加全面、更可持续的道路。


(作者:州政府研究室 王丽)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