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 格桑:在青山绿水间守初心担使命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陈义 发布时间:2025-07-04 09:18:32

在层峦叠嶂、万物竞生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处,经常看到这样一个身影:他常年跋涉于茫茫林海与雪山险滩之间,孜孜不倦地探寻着生态系统的奥秘,将满腔赤诚与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就是迪庆州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研究所所长格桑。

用脚步丈量绿色版图

自投身保护区管护事业以来,格桑始终坚持生态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来自最直接的观察和最深入的调查,无论是酷暑难耐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带领研究所工作人员背负沉重的监测设备,从德钦县的曲宗贡徒步穿越到维西县的塔城,从海拔2000米的河谷徒步到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垭口,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珍稀濒危物种监测、生态系统动态评估等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度过。

在保护区开展科研工作是艰辛的,工作人员时常面临寒冷、缺氧的挑战以及地形复杂、信号缺失的困境,然而,这些艰难险阻从未动摇过格桑的初心,凭借多年的学习和实践工作,格桑从一名基层站所工作人员成长为专业技术骨干。

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两期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共设置植被类型监测样地14块,涵盖了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凉性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寒温性灌丛、亚高山沼泽草甸等6种典型植被类型。格桑带领研究团队在6个垂直植被带共建设了10块植物群落固定样地,动物固定监测样线24条,并布设370余台红外相机,成功记录了79科167属239种植物以及16科26属31种兽类动物,监测到10目30科74属140种鸟类。

在他的牵头下,研究所与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合作开展西南山地典型高山植被垂直带生物多样性生态监测;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共建白马雪山高山冰缘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专注于研究高山冰缘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群落构建与维持机制以及高山冰缘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与功能作用等;与云南大学共建白马雪山复合生态系统垂直带谱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设置7个垂直梯度永久监测样地,研究山地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与维持机制、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这一系列举措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潜心钻研,用智慧破解生态密码

格桑不仅是一名身体力行的野外工作者,更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探索者,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成果显著,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攻关:制定了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技术规范,成功实施了滇金丝猴种群动态专项监测巡护,完成了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的调整、勘界立标工作以及杜鹃花属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组织编写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27年)》《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2021—2025)》等,2021年组织起草并发布了《滇金丝猴种群监测技术规程》及《滇金丝猴救护及放归技术规程》两个省级地方标准;2022年完成《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种群动态监测报告》;2025年主编出版了《白马雪山杜鹃花》一书。2023年,格桑参与的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项目,因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成效显著,被生态环境部选为优秀案例进行展示。

厚厚的科研报告、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技术,无不凝聚着格桑及其团队的智慧和心血。

格桑说,白马雪山不只是一片林子、几座山,更是滇金丝猴的家,是很多珍稀动植物的“基因库”。保护好它们,就是守住了家乡的“根”,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格桑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的身影早已融入这片青山的脉络,他的心血早已化作守护这片绿色家园的坚实力量,他用脚步、智慧、情怀和担当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着一名生态科研工作者无愧于时代的精彩篇章。


责任编辑:杨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