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这天,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次卡布顶村民小组给我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上午,我和几个朋友到能洗涤心灵尘埃的“其宗神泉”游玩。至中午,我们到新桥饭店品尝“木瓜鸡”。席间,一位中年汉子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并自报家门:“我叫余文光,傈僳族,五安是我的藏族乳名。西边那座陡峭的大山背面有一个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叫次卡布顶,是我出生的地方。这几天,我的老家冰球子花开得正好,你们可以去拍照打卡啊!” 余文光的话激起我们前去次卡布顶游玩的强烈愿望。我们几个是幸运的,午餐后,余文光正准备去次卡布顶查看中药材基地生产情况,他担任了我们的免费“导游”。 从金沙江畔的新桥饭店到次卡布顶的公路“百步九折萦岩峦”,汽车载着我们螺旋而上,我的朋友老李感叹道:“在崇山峻岭中修这样一条公路实在不容易!” “是啊,不容易的事情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干成了!”余文光铿锵有力地说。 盘山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林荫遮天蔽日,湿润的空气仿佛能挤出水来,山间还有三四条清澈的小溪欢快地唱着歌向山下奔去。 约莫40分钟,一个绿荫中的小村庄就像一幅山水画卷铺展在我们面前。 “想不到这群山之中还有这么美丽的村庄!”面对次卡布顶的美丽,老李打心底发出赞美之声。 我指着眼前的花海惊讶道:“太美了!这花红得像燃烧的火一样。这是什么花?” “这就是名贵中药材冰球子花!”余文光回答,“冰球子是我们五安公司中药材基地的主要品种之一。今年,一千克冰球子卖到1300元。这几天197亩冰球子正值盛花期,药园成了公园,引来了不少游客和中药材种植同仁。” 到了次卡布顶,往北眺望,青山环抱的达摩寺依稀可见。我好奇地问余文光:“你们村过去怎么生活?”余文光回答说:“听我爷爷讲,1949年以前,我们这里只有4户人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人们崇拜山神,祭奠山神,但山神并不能改变老百姓饥寒交迫的命运。我们村过去只有傈僳族,改革开放后,生产生活越来越好。现在,我们村20多户人家中有3家人娶了藏族媳妇。历史告诉我们,谁为老百姓谋利益,老百姓就相信谁、拥护谁。有人曾经问我:你们村群众最相信谁?我回答说:共产党!” 绿是次卡布顶最厚重的底色,藏式建筑则是点缀在“底色”上的靓丽花朵。走在次卡布顶干净整洁的路上,一番景象扣动了我们的心弦:硬化道路旁是密密麻麻的木瓜围成的绿色栅栏,路面上除了几片树叶外再也见不到其他杂物;绿色栅栏里是透着浓郁藏族文化气息的民房,一幢接一幢,一幢比一幢漂亮。 “这里的老百姓都住进小别墅了。建设这样一幢藏式民房至少要三四十万吧?老百姓建房的收入从哪里来?”我问。 余文光笑着回答:“你们还是去跟老百姓要答案吧!” 我们来到五安公司重楼基地,十来个农民正在重楼地里拔草。见我们到来,一位中年汉子直起腰,脸上堆满笑容,打招呼道:“我是基地管理员,欢迎你们到次卡布顶做客!” 这位中年汉子名叫余春,去年,他获得五安公司“脱贫增收”一等奖。我们从余春讲述的故事里找到了次卡布顶群众摘掉千百年来贫困帽子、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答案:“过去,我们村子不通公路,几乎与世隔绝,老百姓住的是叉叉房,吃不饱穿不暖,上学难、就医难。现在的生活安逸了,村子通路通水通广播电视通宽带,上学就医有保障。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五安公司的带动下,我们村群众有了四笔收入:一是把土地出让给公司,每年有一笔收入;二是就近就便务工有一笔收入;三是农户按照订单种植中药材有一笔收入。四是靠山吃山,找野生菌有一笔收入;换到10年前,能过上这样安逸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 夕阳暖暖地挂在西山头上,我们来到了余文光的家。刚进门,浓郁的酥油茶香味扑鼻而来。在主人的盛情招呼下,我们盘腿围坐在炕上,品尝着藏式方桌上摆满了的藏餐:酥油茶、煎肉、油煎粑粑、煎奶渣、扁米、荞面粑粑、素炒半边翘、素炒竹叶菜…… 夜色朦胧,华灯初上,村民们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涌向次卡布顶文化活动场所,他们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主持人小余用流利的普通话向大家报了今晚的文艺节目:“第一个节目傈僳族舞蹈‘瓦器器’;第二个节目女声小合唱藏族歌曲《三朵花》;第三个节目现代舞《一路生花》……” “瓦器器跳起来,吉祥欢歌唱起来,如今的生活改变了,傈家儿女多欢畅……”“瓦器器”优美的旋律回荡在广袤的天空,沁人心脾。我们情不自禁地融入欢乐的海洋中。 余文光边欣赏歌舞边对我们说:“有句话说得好,盛世欢歌,欢歌盛世。现在日子好了,大家都想用歌舞来表达喜悦的心情。我们村群众能歌善舞,演员就是群众,群众就是演员。开展文艺活动在我们村成了常态。” 融入这歌舞升平的氛围,次卡布顶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之美在我们心中升腾。我的朋友老李情由心生,随口吟诵赞美次卡布顶的诗句:“盛夏时节到傈家,药材飘香赏红花。弦子声醉‘木刮’舞,次卡布顶梦生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