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着独特药香的藏药浴池内 藏族阿妈卓玛的关节疼痛 在温热的药液中渐渐缓解 这是迪庆州藏医院 最寻常的诊疗场景 却也是藏医药守护 高原群众健康的生动缩影 在迪庆州藏医院牵头下,全州已构建起“以州藏医院为龙头、县级中藏医院为枢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四级服务体系。全州26家中藏医疗机构中,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提供六类10项以上中藏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7.8%的村卫生室可开展艾灸、贴敷等四类6项基础服务,藏医药服务网络的“毛细血管”已延伸至高原的“最后一公里”。 藏药飘香惠民生 “我患类风湿多年,一直在当地医院治疗,但效果不明显。”广西患者李金汉摊开肿胀的双脚,语气里满是无奈。偶然听说藏医药治疗风湿效果好,他抱着希望跨越千里来到迪庆州藏医院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接受治疗。该院迪庆州藏医院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系统开展尿诊、脉诊、药浴等73种特色疗法,在风湿领域具有独特优势。“我们科最大的优势在于藏医整体观指导下的个性化治疗。”迪庆州藏医院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主任阿说表示,“像‘霍尔美’(藏医热敷疗法)配合特色藏药制剂,对高原常见的风湿病效果显著。”2022年,迪庆州藏医院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国家区域民族(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2024年,骨伤科获评“国家优势专科”,可开展膝关节置换等手术,实现传统医学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2024年,迪庆州藏医院门诊接诊4万人次,其中,哲仲病专科(风湿病科)门诊量突破1.2万人次,30%患者来自省外毗邻地区。 藏药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是该院的一大特色。该院制剂室内,药师们正严格遵循古法,精心炮制以“佐太”等珍稀原料为核心的藏药。目前,该院可生产165种藏药院内制剂,其中,116种拥有正式批文并全部纳入云南省医保目录。院内临床用药90%为藏药制剂,真正实现了“藏药为主”的诊疗特色。 “七十味珍珠丸、芒觉这些经典名药,我们都能自主生产。”制剂室负责人介绍,该院掌握了16种特殊原料的核心加工技术,降低了成本,减轻了患者负担。 已有20年风湿病的患者此里追玛长期卧床,出行都需要依靠人背或借助轮椅,经过藏医诊疗后,如今的她能独立行走,病情也逐渐好转。“医保报销让我减轻了负担,这就是最大的民生!”此里追玛激动地说。2024年起,全州116种藏药院内制剂、23项藏医医疗项目全部纳入云南省医保报销目录支付,切实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据统计,2024年全州有1.47万人次通过藏医药医保报销受益。 融合发展焕新姿 依托院内的藏医药陈列馆和特色藏药浴服务,迪庆州藏医院积极申报中藏医医疗康文旅融合建设项目,已获150万元前期经费,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中。藏医药不再仅是治病良方,更成为一张闪亮的民族文化与健康旅游融合发展的名片。 在香格里拉市香巴拉时轮坛城文博中心门诊,游客们好奇地体验着藏医脉诊。“既感受了文化,又调理了身体,一举两得!”一位广东游客称赞道。 在迪庆州藏医院的陈列室里,泛黄的《迪庆藏药标准》手稿格外引人注目。该院编纂出版《藏医精要》《云南藏医药》等专著,整理名医医案,建立藏医药文献体系。2009年,迪庆州藏医药入选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藏医骨伤疗法更荣膺国家级非遗。如今,国家级藏医药(骨伤疗法)传习中心在迪庆州藏医院挂牌,民办的蓝琉璃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与之交相辉映。藏医药的活态传承,为其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价值。 结对帮扶育人才 迪庆州藏医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我州通过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在上海市及省内多家顶尖医院支持下,建成8个省级专家工作站,覆盖8个专业。2024年成功引进4名高层次藏医药人才,全年选派12名技术骨干赴上海、青海等地深造,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中藏医药人才。同时,通过医联体建设,州藏医院对口帮扶维西县中藏医院等4家基层机构,建立起上下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中藏医药服务网络。 从一位广西患者的千里求医 到一项项藏药制剂 纳入医保减轻万千家庭负担 从康文旅融合吸引八方来客 到古籍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迪庆州藏医药事业 正乘着时代东风 奏响着产业兴、文化传 百姓安康的惠民交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