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州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文化旅游、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绿色能源和绿色矿业转型升级,发展农村电商、旅拍等新业态,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妇女,她们不仅是家庭和睦的基石,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创新发展的弄潮儿。维西县慢来悦精品民宿负责人和艳群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为“民宿经营者”;维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玉梅发展食用菌产业带领群众致富;德钦县春花成立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家乡妇女就业,使巴东村从“打工村”转变为“服饰村”。这些生动实践,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鲜活注脚,更是民族团结、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和艳群:扎根乡村沃土 逐梦乡村振兴 踏入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的“慢来悦”民宿,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纳西族姑娘和艳群面带微笑,热情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座由传统农家老宅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如今已成为地方乡村旅游的闪亮名片。谁能想象,这位带领乡亲们走向富裕的90后创业者,曾经在命运的波涛中奋力前行——从一个因贫困而辍学打工的少女,到肩负家庭重担的孝顺女儿,再到激活乡村资源的民宿经营者,她用双手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为母返乡尽孝心 和艳群的创业故事,始于一段沉重的过去。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在青少年时期就辍学去香格里拉打工,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城市中购置了房产,生活初现曙光。然而,2015年母亲突如其来的重病将家庭推向了深渊。巨额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面对卧病在床的母亲,她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城市的工作,带着“尽女儿本分”的朴素信念,回到了故乡。 在日复一日陪伴母亲康复的过程中,和艳群目睹了启别村的变迁——这个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地带的村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多元丰富的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0年母亲病情好转后,她敏锐地察觉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守着如此美丽的山水,为何不尝试在家乡创业?” 敢想敢干办民宿 怀揣着敢想、敢学、敢做的精神,和艳群从零起步,资金筹集、设计装修、推广运营,一步步将自家的老宅打造成了精品民宿“慢来悦”。这个名字来源于“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理念,她希望游客在这里能够放慢脚步,体验到愉悦的乡村生活。“自2022年开业以来,民宿的年收入都超过了50万元,客人们最多的评价是‘在民宿中找到了家的感觉’。”和艳群开心地介绍。 随着民宿逐渐步入正轨,和艳群也在小院中实现了更多梦想。如今,这个小庭院不仅是她和家人的生活之地,也成为了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园地。她依托小院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新文化空间,激活了乡村的文化潜力。从2023年开始,民宿推出了石磨豆花、手工榨核桃油、舂年糕、稻田摸鱼等家庭式体验项目,并利用庭院空间邀请民间表演队伍开展篝火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等文艺活动。 带领乡亲奔小康 “一个人好不算好,全村好才是真的好。”尽管自家的作坊足以满足游客的体验需求,和艳群仍然坚持将游客推荐到村民们开办的体验作坊中。“游客不应只关注我家的小院,也要让游客走出小院,深入乡野,更好地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此外,和艳群还依托民宿搭建了农产品产销平台,将来自深山的蜂蜜、核桃油、松茸、藏香猪、冰葡萄酒、藏红花等天然优质的农特产品送到了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餐桌上。农特产品的年销售额从2021年的20余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100余万元,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乡村旅游产业中受益,生活日益红火。和艳群也从“建档立卡户”变成了致富的带头人,被塔城镇纳入乡村振兴人才库。 她的用心和坚持赢得了广泛认可——2024年,“慢来悦”被评为全国乙级旅游民宿、云南省最美酒店服务之星,和艳群参加第三届“云南创新创业之星”暨“创青春”大赛并荣获“创业之星”称号,她的故事被写入地方乡村振兴案例,甚至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被云南省委书记“点赞”。 “展望未来,我希望为这个小院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优化‘小院+教育’的商业模式,致力于构建一个田园综合体。让更多的学生来这里接受到自然教育、美育教育以及劳动教育。”目前,和艳群仍在不懈努力,带着自己的蓝图和从各处汲取的宝贵经验,持续为家乡的文化旅游事业增添新的动力。与此同时,这个山水庭院依旧坚守在原地,静静地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着一个关于孝顺、热爱与奋斗的故事。 李玉梅:雪域高原上的菌业逐梦人 在迪庆州维西县的雪山脚下,连片的食用菌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菌包生产线轰鸣运转,身着工作服的技术员穿梭其间……这里是维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是“雪域名匠”李玉梅用十年光阴打造的“菌菇王国”。从贫困户到行业领军者,她的创业故事如同一株扎根高原的菌菇,在逆境中破土,于坚守中绽放,最终撑起了乡村振兴的“共富伞”。 辍学少女的逆袭:从打工妹到“菌菇拓荒者” 1979年出生的李玉梅,成长于德钦县叶枝镇的偏远山村。因家贫初中辍学后,她早早就挑起生活重担。22岁时,她靠着7000元小额贷款开了一家小卖部,30岁又到县城经营服装店、接手酒店。尽管生意小有起色,但她心中始终藏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2013年,一次偶然的野生菌采摘经历让她眼前一亮。迪庆拥有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却因技术匮乏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原始状态。“为什么不把野生菌变成‘致富菌’?”带着这样的念头,她毅然关掉经营多年的酒店,一头扎进食用菌产业。次年,倾尽所有积蓄注册成立维西倮贡雪山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兰永村搭起两个竹制简易大棚,开始了高原菌业的拓荒之路。 创业初期,质疑声不绝于耳。“当时别人都说我疯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女人,能搞懂那些‘高科技’?”面对技术壁垒,李玉梅没有退缩。她辗转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向科研院所专家求教,白天在实验室当“学徒”,晚上抱着专业书籍啃到凌晨。“有次在福建菇棚里待了三天三夜,就为了观察一个菌种的生长周期。”她回忆道。正是这股不服输的劲头,让她从“门外汉”蜕变为“土专家”。 科技赋能的蝶变:从“土专家”到“创新先锋” 2015年,李玉梅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带着农户试种平菇。然而,第一批引进的平菇菌种在高原气候下“水土不服”,产量为零。这次失败让她深刻意识到:没有核心技术,产业别想发展起来。 她决定组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从招聘15名专业技术人员,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她用“边生产边研发”的模式,硬是在雪山脚下建起了“科研阵地”。2023年,公司设立云南省创新人才邰丽梅研究员基层科研工作站,专攻野生菌种驯化。经过不懈努力,团队成功筛选出高原适生菌种“迪庆1号”,使生物转化率提升至200%,相当于“1斤原料长出2斤菇”;高海拔地区夏季大球盖菇错季栽培技术研究成果登上《中国食用菌》核心期刊;西藏白肉灵芝林下栽培技术填补了区域空白……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16项专利、4个绿色食品证书,黑木耳拿下国内有机认证,正冲刺欧盟认证。 在三家村基地,一座投资2400万元的现代化菌包工厂拔地而起。这条生产线不仅能实现菌种标准化生产,还能将废弃菌棒加工成有机肥,形成“种植—加工—循环”的绿色产业链。如今,公司旗下两个基地占地55亩,日鲜菇产能达9吨,产品远销大理、丽江甚至新加坡,成为滇西地区的菌业标杆。 带富乡亲的担当:从“产业带头人”到“人大代表” 作为迪庆州人大代表,李玉梅始终把“联农带农”挂在心头。2024年,她在维西县推广林下黑木耳5778亩,覆盖34个村,其中119户脱贫户通过种植实现人均年增收超万元。公司还将35%的收益用于发放农民工工资,仅2024年就支付400万元,成为群众口中的“致富伞”。 疫情期间,她更是展现出代表担当。一边组织工人加班生产,保障维西县食用菌供应,一边向德钦县捐赠菌菇产品,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代表为人民”。“这里林地多、劳动力足,就是缺技术和销路。”她常说,“要让雪山下的‘绿色宝藏’变成真金白银,就得把科技种进地里,把品牌推向市场。” 从竹棚里的“试验田”到现代化的“菌菇工厂”,从单打独斗的创业者到带动千人增收的“领头雁”,李玉梅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贫困户”到“雪域名匠”的蜕变。“每当看到农户背着菌包满脸笑意,就觉得所有的苦都值了。”她说这话时,身后的菌棚里,新一茬平菇正顶着菌盖蓬勃生长,如同这片高原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春花:让全村妇女都有了固定收入 说起春花,在德钦县已经是名人了,她成立了年产值上千万元的藏族服饰生产销售公司,还招用当地近70名妇女成为公司员工,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让村里妇女有了工作 德钦县澜沧江畔燕门乡巴东村是春花的家乡,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打工村 ”,农忙结束,村里的劳动力几乎都到外地打零工挣钱,只剩下老弱病残了。2017年春花的公司成立以来,村里人就可以在家门口的公司上班,下班后还可以回家料理家务,这让大家对春花很是感激。“我也变成了上班一族,在家门口就可以拿到工资,这是春花带给我们的实惠。”在春花公司上班的泽仁曲宗说。以前泽仁曲宗去过许多地方打工,如今在家门口上班,让她很是满意。 春花结合当地实际,于2017年返乡创建了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致力于制作藏族服饰,从开始的小作坊到如今的公司大楼,从开始十几人的手工作业,到如今的近70人,并且用上了现代化的机械生产线设备。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 ”的发展模式,成为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藏族服饰生产企业。 从作坊到规模化生产 2018年记者初次采访时,春花的创业天地仅是村委会内一个拥挤的单间。设计、裁剪、缝纫,所有环节都挤在这一方狭小空间内完成,所雇工人也多为临时性质,生产规模极为有限。短短两年后,公司已迁入春花自建的三层楼房,拓展出多个车间,工人队伍显著壮大。再后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气派的公司大楼竣工了,厂房也有了,办公室也有了。2023年4月,春花在燕门乡茨中村建立了茨中分厂,2025年4月在霞若乡得觉屯社区设立扶贫车间。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公司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不断完善藏族服饰工艺,构建起统一的品牌与加工销售体系,有效带动了当地乡亲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带着乡亲开拓市场 春花在创业过程中,一直把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作为初衷使命,她认为,老家和乡亲是自己的根,没有乡亲们的鼎力支持,她的企业就会走很多弯路。“春花不仅带着我们致富,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她带着我们走出大山,见识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大世面。”公司员工斯那初姆说。 在创业过程中,春花手把手培养出了一批“巧手”。通过多年的努力,公司快速发展,2024年公司有67名员工,员工工资总额为238万元,员工月均收入3000元以上。 为实现企业长足发展,春花一直实施员工的职业培训计划,让更多的家乡人民学习并掌握服饰生产技术。她不断进行企业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使企业从单一的藏族服饰生产,向多元化发展。春花不断强化营销设计,构建了四个直销店和多条销售渠道,销售网络覆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县等地,并与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还因其良好的品质和口碑,产品远销至四川、西藏等地区。随着网络营销的兴起,春花还积极建立线上营销渠道,通过抖音、微信、淘宝等平台让公司生产的民族服饰走向外省、走向全国。 随着公司的发展,也让跟着她的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春花的德钦桑卓民族服饰开发有限公司先后获得 “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云南省‘十四五’期间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云南省创新型中小企业”“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等荣誉。她个人先后获得了“迪庆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迪庆州乡村振兴先进个人”等荣誉。春花认为,荣誉只是代表过去,将继续努力,带动更多乡亲就业增收,为家乡全面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