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生活在迪庆的群众高原疾病多发、就医报销不便、医保业务办理困难等问题像一道道无形的屏障,阻碍着农牧民的健康之路。自2024年起,一场覆盖全州的村级医保服务便捷化改革以智慧医保“村村通”信息平台为抓手全面实施,让雪域高原的医保服务从“进城办”变为“村里办”,为群众铺就了一条畅通无阻的健康大道。 刷脸就医:家门口的“医保站” 在德钦县云岭乡红坡村卫生室,患有高血压的72岁藏族老人扎西尼玛正通过“村村通”设备完成医保结算。“以前每个月都要坐车去县城买药,长途奔波不说,繁琐的手续常让我头疼。现在刷脸就能报销,省时又省力。”老人的话道出了迪庆农牧民的心声。 2024年,我州全面部署医保“村村通”设备,集成了参保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等19项高频服务,支持刷脸、扫码、身份证等多种身份识别方式。针对高原地区“一老一小”群体容易遗失社保卡、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设备实现了从持卡到脱卡、从扫码到刷脸的迭代升级。截至2025年4月21日,全州29个乡镇卫生院及165个村卫生室已全覆盖配备医保刷脸设备,累计结算72.84万人次,报销费用达2961.38万元,被群众亲切称为“家门口的医保站”。设备采用全省医保无线专网,自带定制化村医服务系统,通电即联、入网即用,解决了终端设备接入复杂的难题。系统功能自动升级,操作简单易懂,即便在偏远的德钦县羊拉乡,村医也能快速上手,为村民提供高效服务。 小病不出村:基层医疗的“升级版” 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卫生室,村医在为患有高血压的村民进行诊疗。“现在卫生室里配备的药品更全了,常用药基本都能买到,而且报销比例提高了,我们的就医负担减轻了很多。”村民表示。 近年来,我州将村卫生室药品采购资金预拨标准提高至3万—5万元,鼓励使用集采中选药品,并提高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报销比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在家门口看病。 为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州深入推进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将16项医保业务下沉至乡镇、11项下沉至村(社区)。2024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19.93万人,医保资金拨付239.09万元,通过上门巡诊、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实现了从群众找医保到医保找群众的转变。截至2025年6月,全州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36.02万人,8.09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医保码激活率达到96.86%,位居全省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州藏医院的23项藏医诊疗项目和116种院内制剂已纳入医保支付。在维西县塔城镇,村民追玛因关节炎接受藏医药浴治疗,通过医保报销后,个人仅需支付10%的费用。“藏药效果好,医保能报销,我们看病更有保障了。”追玛的话体现了医保改革对民族医药的支持与传承。 安全防线:守护群众的“救命钱” 在州医保局的监控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州194台“村村通”设备的运行数据。通过“大数据+监管”模式,系统可自动识别费用异常、药品超量使用等风险,及时预警并处置。2024年,全州累计组织427轮次村医培训,组建53人的医保行政执法队伍,通过巡查、抽查等方式追回违规资金474.33万元,切实守牢了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为精简流程,我州推行“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改革,新生儿凭医学证明即可参保登记,并通过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参保资助“免申即享”。在香格里拉市医保服务窗口,市民李女士为刚出生的孩子办理参保时感慨道:“以前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站式就办好了,太方便了。” 从“路不通”到“医路通” 我州的医保改革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同步提升。近年来,全州29个乡镇、193个建制村实现100%通硬化路,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逐步普及。如今,村民很快就能到达乡卫生院,结合“村村通”设备,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此外,我州还与人保财险等机构合作,将医保服务延伸至保险公司网点,提供信息查询、保费代缴等服务,进一步拓宽了服务渠道。 这场雪域高原上的医保改革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从进城办到村里办,从持卡就医到刷脸结算,我州以智慧化、精细化的医保服务,让全州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医”路畅通的温暖,正如州医保局负责人所说:“在健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