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柳株 文/图∗ 阴雨六月,正值栽秧好时节。 天刚蒙蒙亮,我们一行人从芒市风平镇龙昌移民村出发至六十公里外的故乡江东高埂田——一座龙江河畔美丽的小山村,去那里参与时别多年的阿昌族栽秧乐事。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踏上了乡土。满空都是熟悉的味道,仿佛儿时与伙伴一起做农事、一起玩耍嬉戏的声响就萦绕在耳畔。 大爹一家出门相迎。寒暄过后,众人便忙碌起来,牵牛、拾秧草、找油纸、戴斗笠……一切准备就绪,大爹吆喝着老牛开始出发了,所有人紧随其后。大爹家的秧田就在村脚,一锅烟的功夫就到了。 蓝天碧云,青苗绿水,映衬于这蜿蜒盘旋的梯田间,好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哞……”老牛的呼唤声把我的视线拉回水田,仿佛在说,干活了!我定睛一看,众人早已在水田里忙开了,阿昌族人民栽秧图已拉开序幕。 男女老少,分工有序。老当益壮的大爹辈们,铲埂、耙田;年轻帅气的阿昌汉子,拔秧、送秧;众妇女呢,从秧田的一头一字排开,挥手甩臂,点头弯腰,动作整齐划一,熟练地把秧苗栽到田里。连平时的小捣蛋侄儿,此时也发挥了作用,深一脚浅一脚地提着秧苗将其纷纷丢撒在田里。 “大田栽秧行对行,小田栽秧妹对郎。手捏秧苗齐下趟,浑水不落秧定根。小郎撒秧妹来栽,来年家家谷满仓。”悠扬动听的山歌飘过耳际,潺潺江水,徐徐微风,还有众人的谈笑声,都融入这旋律中,奏响了一曲阿昌族人民的栽秧欢歌。 日过三竿,大妈和堂嫂挑担提壶,给栽秧的众人送晌午饭了。由于田边狭窄湿滑,堂哥将吃晌午的地点选在田脚江岸漂浮的竹筏上。两条并拢连接起来的竹筏,显得宽敞平稳。待摆好饭菜,大妈和堂嫂便招呼众人上竹筏吃晌午。丰盛的饭菜让我垂涎三尺:土鸡汤浓郁飘香,炸鱼金黄酥脆,凉粉丝滑爽口,咸鸭蛋香而不咸,还有大妈自己腌制的卤腐、腌菜、藠头,增食下饭。大妈还特意包了粽子,里面夹杂着花生和黄豆,咬一口在嘴里,软糯香甜。一竹筏的美食,让众人在烈日下虽汗流浃背,但却食之愉悦。 饭饱之余,老人蹲在田埂,互递着烟盒,悠闲地抽烟。妇女们收拾碗筷,男人打整竹筏。而我却坐在筏尾,正乐滋滋地啃食着一条金黄酥脆的炸鱼。“干活了!大雨要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我抬头望向江对岸,山上的树木早已模糊,天边一团团乌云来势汹汹,仿佛要吞没整个山村。江浪一波又一波,不断拍打着岸堤,之前稳如平地的竹筏此刻也变得摇摆不定。堂嫂喊我们赶紧打伞回家避雨,而她们却披衣戴笠,下田继续栽秧。风越来越大,夹杂着雨星不住飘落。我们一行人举着雨伞,顺着泥泞的田埂踉踉跄跄地往家赶。刚爬通田头,大雨便倾然落下。 在随行小囊的指引下,我们一路狂奔来到他家避雨。小囊是村小组的书记,一个腼腆中带点帅气的小伙。虽然比我小几岁,也算是发小,但论辈分,我还得叫他二大爷。在众人忙于抖落身上雨水之际,二大爷的爹妈早已备好一桌好吃的茶水、糕点,热情地招呼着我们围坐于桌边。吃喝同时,老人还给众人递来自备烟包。 雨停了。抬眼望向江对岸,天边的云层渐渐散开了,太阳也露出了半边脸。我们赶往村脚的秧田,却见堂嫂们已栽完了秧苗,正收拾工具准备收工。阿昌小伙们来到岸边,开始忙活起来,有的脱下衣裤,纵身跳进江里游泳嬉戏,有的洗净了手脚,拿出早已备好的渔网,欢快地撒网捕鱼。一番热闹过后,在堂哥的指挥下,我们惬意地坐上竹筏,在美丽的龙江上尽情游弋。竹筏缓缓前进,两岸的青山悠然地为我们让路。碧波在脚下哗哗流淌,不停地推动着竹筏。不大一会儿,竹筏驶出水湾,视野顿时无比开阔。美丽的龙江,在青山绿树的映衬下,显得那样翠绿,那样安详。置身其中,外界的浮华喧嚣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大自然带来的清明和爽朗。 “高埂田是个好地方呀,嗦嗦咪来呀……”伴着热闹的阿昌族嗦歌,竹筏缓缓返程。随着江岸的靠近,村脚下那高高低低的秧田清晰可见。经过了刚才那场大雨的洗礼,秧苗喝足了雨水,显得更加碧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