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战烽火到抗疫防治——追忆爷爷的峥嵘岁月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8-12 11:35:11

∗德宏融媒记者 吴准绳∗

“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战斗打得异常激烈,伤员很多,抢救工作非常繁忙。父亲和他的战友们正在野战医院抢救伤员,忙得不可开交,医院突然遭到日本飞机轰炸,一颗炸弹落在紧临野战医院的水塘边,幸好没炸开。”这是姑妈儿时经常听爷爷回忆抗战时说的话。我的爷爷是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8师的一名军医,该师先后隶属于国民革命军陆军第87军、第54军。滇西抗战时,隶属于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

抗战烽火中的白衣战士

我对爷爷的了解,是通过长辈的描述和父亲留下的笔记,只言片语间,逐渐拼凑出了爷爷鲜为人知的抗战、抗疫之路。我的爷爷叫吴纲振,生于1901年,逝于1967年,字焜明,号光华(意为光复中华),江西省高安县人。青年时在学校学习医学。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在此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爷爷毅然决然地参军入伍奔赴抗日前线。

1944年5月,198师承担高黎贡山北斋公房一线攻击任务,在第20集团军总部的指挥调度和友军配合下,经过1个多月的冒雨恶战,6月下旬扫除日军设置的重重障碍,攻克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天险。之后,一路南下追击,于7月中旬作为集团军主力将侵腾日军148联队合围在用石条筑成的腾冲城内。又经过1个多月的血腥拼杀,终于9月14日光复了腾冲城。身为外科军医的爷爷背着药箱,与战友一道,在枪林弹雨间踉跄奔跑着,眼前数不清的战士倒在日军枪口下,他们有的被子弹击中手臂,有的被炮弹炸伤失去一条腿……硝烟混着血腥味,一幅人间炼狱的悲惨景象,不惧生死的爷爷除在野战医院救治伤员外,还经常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到最前线,用精湛的医术为一名名负伤的战士治疗,在滇西抗战中尽心尽力,挽救了无数抗日将士的生命。

“光华西药房”匾额背后的故事

腾冲光复后,198师到梁河驻防,警戒八莫的日军。随后爷爷便在九保村安顿下来,脱下军装,成为一名乡村医生,继续救死扶伤。

由于九保及周边村寨缺医少药,爷爷懂医术,为人厚道,以行医疗疾为己任,走乡串寨,即便是雨季,也会踩着泥浆,涉着河水出诊,看病时收费公道,对一些穷苦百姓看病付不起药费的也给予诊治。1946年秋,村民们联名邀请家乡人李根源先生,为爷爷题字“光华西药房”悬挂于诊所门口,以表对爷爷医术和为人的肯定。

我翻看爷爷的遗物,里面有医疗书籍、战友送的纪念品、开诊所的印章、使用过的生活用品等。“5月15日,芒杏,何家老人,女,67岁,起病至今有二十余天,症状为剧烈咳嗽、气短、胸部疼痛、脾脏肿大……”遗物中这本1955年的出诊记录本引起了我的注意,上面一页页地详细记录了爷爷何时到何地、为谁看病、病情怎么样、怎么进行治疗的。

抗疫防治中的医者仁心

“吴医官(村民给爷爷的别称),当时为我们讲解鼠疫防控知识,打防疫针,消除我们对鼠疫的恐惧。”今年96岁的江宗林老人回忆道。20世纪四五十年代,鼠疫、疟疾等传染病在当地流行,使无数百姓失去生命。在这样危急的情形之下,爷爷不顾个人安危,积极投身到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他一边给病人治疗,一边给群众讲解相关知识,增强群众防护意识。时至今日,经历过这场灾难仍然健在的村民,谈论起当年的情形时,还夸赞我的爷爷在这场疫情中救治病人的医者仁心。

20世纪50年代末,爷爷受邀到九保民办医院(今九保乡卫生院)工作过两年多。“工作期间,你的爷爷爱岗敬业,团结同事,把毕生所学和行医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无偿地分享给同事,渐渐地赢得了同事们的尊敬和患者的称赞。”爸爸曾向我讲起这段往事。

爷爷那一代人的奉献,正是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不屈抗争、自强不息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中国,从被侵略、一穷二白的深渊中奋起,历经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拼搏与风雨沧桑的洗礼,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她浴火重生,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责任编辑:卓玛拉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