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传承创新 土陶绽放活力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此里只玛 马建军 发布时间:2025-09-05 10:33:36

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的泥土里传承着一种跨越千年的技艺——尼西土陶,如今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从38种传统器皿到200多款创新产品,从3家零星的作坊到92户共兴的产业,它的故事关乎坚守,更关乎新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当珍批初。他用半个世纪的时间,让古老陶艺在时代浪潮中,烧出了更坚韧的光泽。

从38种到200种:尼西土陶在传统土壤上开放新花

“大家做的土陶都是一样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当珍批初感慨道。50年前,整个尼西乡仅有当珍批初家及父亲的两个表弟共三家在坚持制作土陶。那时的土陶产品单一,仅有38种,多是满足日常所需的锅碗瓢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珍批初深知,非遗不能困在“老物件”里,“要跟着时代需求走。”他说,“我们每天都在力求创新,在制作过程中把民族文化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如今,尼西土陶已从38种发展到200多种,涵盖生活用品、工艺品等。他的儿子拉茸肖巴更是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设计,把传统茶杯改良成精美的咖啡杯,在小红书、淘宝等平台热销,“年轻人非常喜欢,市场就打开了。”当珍批初高兴地说道。

从3家到92户:让非遗成为“致富陶”

走进尼西乡,如今已有136人、92户人家从事土陶制作。这个数字背后,是当珍批初带着乡亲们闯市场的艰辛历程。

“50年前,全乡做土陶的很少很少。”当珍批初的记忆里,尼西土陶的起点带着泥土的厚重。那时的38个品种,全是老百姓家里灶头的锅和罐,“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作坊散了,其他村子没这传统,手艺差点断了根。”当珍批初说,没想到转机就藏在90年代的一次偶然的际遇中,一位罗马尼亚的客人用80元“高价”买走了一件本地仅售两三元的土陶,这让当珍批初看到了尼西土陶广阔的市场价值。2005年,当珍批初把家搬到国道214线旁,建起场地带徒弟,“路边游客多,能把土陶宣传出去。”当珍批初说,最红火时,二十几个人日夜赶工仍供不应求。但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产品积压,不少农户犯了愁。当珍批初主动垫资收购村民手里的黑陶,让大家稳住了阵脚,第二年市场回暖,越来越多村民看到了希望,“没有市场,谁愿意学?找不到钱,手艺传不下去。”当珍批初回忆一路发展的艰辛,不禁感慨。

如今,小有成就的当珍批初还打破“技术壁垒”,鼓励大家共享创新成果。“谁做得好大家都能学。”当珍批初笑着说,“我做的设计,别人看两年也能学会,大家一起赚钱,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才能将尼西土陶的技艺传承发展得更好。”如今,尼西土陶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通过外贸渠道走向海外,成了村民们的“致富陶”。

从露天堆烧到电窑革新:让老手艺经得起时代检验

土陶制作,“烧”是关键。早年尼西土陶靠露天堆烧,温度难控,成品率低,“做得起,烧不起”是常态。2007年,当珍批初到山东、河北考察学习后,带回了电窑技术。“现在烧到550-560度就够了,温度稳定,还能保留低温陶的好处。”

但技术革新也遇过难题。2013年,有客户反映土陶使用中会莫名炸裂。当珍批初立刻组织全村40多家从业者开会,“问题出在原料配方。”他们重新研究陶土配比,规范烧制流程,甚至给合格产品加盖印章、留制作者电话,“谁的产品出问题,谁负责,不能砸了全村的招牌。”当珍批初表示。

如今,尼西土陶的质量稳定,还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镜头里,松茸在尼西土陶锅中不停翻滚,香格里拉风味与千年黑陶工艺一同被全国观众记住。“低温陶艺术感可能弱一点,但它是最淳朴的几千年智慧。”

 

守护与展望:让八代传承走向更远

当珍批初家做土陶已有八代。从6岁跟着爷爷、爸爸学手艺,到如今32岁的儿子拉茸肖巴接过接力棒,这门技艺在血脉中流淌,更在时代中焕新。“儿子是真喜欢,不像我小时候是被爸爸逼着学。”当珍批初眼中满是欣慰,那是一个传承人看到火种不灭的笃定。

2018年,尼西土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让当珍批初更感责任重大:“保护传统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动,而是要让它活着传承。”现在,当珍批初仍坚持给年轻人传艺。从深山里的三家小作坊,到如今百户共兴的产业;从38种老物件,到200多种新潮产品,尼西土陶的蜕变,是非遗传承的生动范本。正如当珍批初所说:“民族文化要保留,但不能等客来。跟着时代走,老手艺才能走得远。”

(转自:迪庆日报)

责任编辑:鲁茸只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