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镇金龙社区的非遗体验中心,游客们沉浸于唐卡绘制、藏香制作,亲身感受着迪庆非遗的独特魅力;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丰富的非遗体验活动与家庭式民俗项目交相辉映,向八方游客生动诠释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十四五”以来,我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努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有效推动新时代迪庆民族工作取得新成效。2021年,我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文化润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一次在现场看到这么有特色的打跳表演,演员们的笑容特别有感染力,这样的氛围让我永生难忘。”在迪庆州第十六个民族团结进步月系列活动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现场,来自新疆的游客刘京生不断用手机记录着不同民族的舞蹈、独唱、器乐合奏等精彩表演,深切感受着香格里拉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崭新面貌。 自2010年以来,每年9月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都会如期而至,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已经成为我州标志性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样板”。 “十四五”以来,我州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聚焦增进文化认同,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不断凝聚共识、汇聚合力。 宣传教育体系实现多层次、广覆盖。扎实推进“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组建“‘三江’腹地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截至目前,已在全州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集中宣讲200余场,覆盖人数超过3.7万人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州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体系,迪庆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建成并常态化开放,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迪庆实践……“线上线下”全方位全覆盖的宣讲不断拓展影响半径、提升宣传效能。通过大力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我州有效推动了文化惠民与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民族文化项目64个,建设少数民族特色乡镇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2个,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支持打造香格里拉端午赛马节、德钦格萨尔射箭节、弩王争霸赛等一系列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进一步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赋能发展,谱写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新篇 说纳西话、行藏家礼、唱傈僳歌,房里院内,纳西族瓦房、藏族装饰、傈僳族风情交融互鉴……长久以来,维西县塔城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亲相爱的场景随处可见。 近年来,塔城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打造特色旅游小镇,塑造滇金丝猴景区旅游名片,探索“四美”创建新路径,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实现蝶变跃升,把塔城镇建设成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宜居的好地方。民族团结的优美“风景”正切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塔城镇现有酒店和民宿157家、特色农家乐120余家,年均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带动900余人从事旅游工作。2024年,中共塔城镇委员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州确保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十四五”以来,始终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牢牢把握“十四五”规划和涉藏专项规划的战略机遇,有效助推民族经济发展。 我州抓住“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契机,稳步编制《迪庆州“十五五”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规划》。深入实施“幸福花开”工程三年行动计划、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3个、示范乡(镇)14个、示范村(社区)216个,与乡村振兴有效实现“双促双推”。有效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2023年以来,累计实施42个民族村寨旅游示范村建设项目。 同时,《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实施细则》的修订有序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4·15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学习月”、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让政策法规深入人心。“十四五”期间,全州民族宗教领域累计开展普法宣讲2370场次,覆盖宗教教职人员及各族群众17万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册4.8万余份。 互嵌共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作为一个外来居民,能在这样的多元文化中得到接纳和包容,是我们留在香格里拉的重要原因。独克宗古城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15年前,来自湖南的“湘妹子”龙莹决定留在香格里拉开启旅居生活。如今,她和丈夫在独克宗古城内共同经营着一家民宿和餐厅,一家人早已全身心融入当地生活。 “在古城里,我们的邻居不只有各个民族的本地群众,还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居民,大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一起生活,彼此信任、互相协作。”龙莹一家的经历,正是我州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流动融居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我州坚持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由之路,坚持“融”的导向,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州在多领域、全方位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工作。2021年以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43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3个,创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实践基地1个、教育示范学校14所,评审命名全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7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9个、“民族团结之家”284户、“三项计划”实践示范基地15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影响力、吸引力显著提升,创建工作已成为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处处盛开。 “‘三江’腹地石榴红”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简称“三项计划”)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举措。我州通过打造平台载体、丰富推进形式,每年策划实施一批“三项计划”项目,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2022年全面启动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以来,累计组织各族青少年跨区域交流5000余人次,打造了“迪庆州团结进步同心营”等研学品牌。落实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依托“十百千万”工程打造2个互嵌式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坚持以旅为媒、以旅促融,着力提升“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茶马古道”“三江并流”等旅游品牌吸引力、影响力,与大理、丽江建立加快推动滇西北旅游高质量转型升级战略合作机制,深入实施旅游促“三交”六项行动,让世界的“香格里拉”成为各族群众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诗和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