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对于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他们怎样的关爱决定着他们能否健康成长。2024年以来,迪庆州妇联启动“爱心妈妈”结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行动,通过有组织的结对帮扶为需要关爱的孩子们提供帮助,弥补了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亲情缺失。然而,要让关爱行动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在形式“补位”的基础上,实现情感与精神的精准“补心”。 制度化的“补位”是关爱行动的坚实基础。面对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没有组织化的力量,关爱就容易过于零星和随机。关爱行动从州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广泛招募“爱心妈妈”,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精准结对模式,明确了每月一次联系、每季度一次走访、每半年一次亲情陪伴、每年一次生日祝福的“四个一”任务,这无疑是为孩子们构建了一张可见、可及的基础关爱网络,确保了关爱行动的覆盖面与持续性,是实现有效干预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补位”仅是起点,深层次的“补心”才是关键。对于这些孩子而言,物质的匮乏或许可见,但情感的孤寂、心灵的渴求才是关键。如果关爱仅停留在定期走访、赠送礼品的层面,而未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种“补位”仍是浅表的。相关通知中“情感关怀与心理疏导”“帮助缓解孤独感、焦虑感”“助力建立自信、阳光的心态”等要求直指“补心”目标,这也意味着“爱心妈妈”需要付出超越程式化的耐心与智慧,以持续的陪伴和真诚的沟通,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成为孩子可以倾诉和依赖的“情感港湾”。 从“补位”到“补心”,这一转变对“爱心妈妈”提出了更高要求。它要求“爱心妈妈”不仅具备奉献精神,还需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具备一定的心理洞察力,能够敏锐地感知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及时、恰当的引导,努力成为孩子们情感的接纳者和心灵的守护者。同时,要不断为“爱心妈妈”赋能,提升她们的专业服务能力,让她们在付出的同时获得成长与支持,从而更持久、更专业地投入这份爱心事业。 “爱心妈妈”是一项充满温情的行动,它的成功绝不能仅以结对的数量和活动的频次来衡量,更应体现在孩子们脸上是否绽开更多笑容、内心是否变得更加丰盈与坚韧上。期待每一位“爱心妈妈”都能成为点亮孩子心灵的那束光,让这场爱心行动为孩子们的未来注入最坚实、最温暖的力量。 (迪庆融媒记者:黄晓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