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盐湖开发探索绿色循环模式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7-10-24 09:58:08

从盐湖中的卤水开始,青海盐湖用科技创新驱动钾盐、钠盐、镁盐、锂盐等盐湖资源绿色、梯级开发,逐步搭建起其与能源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耦合发展的循环产业模式。

多位国内外专家分析认为,青海当前探索出的盐湖“创新驱动、梯级开发、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将为世界盐湖开发提供新的参考。

在素有“聚宝盆”之称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分布有30多个盐湖,盐湖资源丰富。其中,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可溶性钾镁盐矿床,其钠、镁、钾、锂的储量均居中国之首。

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王石军介绍,早在1958年就通过人工旱采在这里开采钾肥。2005年,基于盐湖自主研发的反浮选冷结晶法加工工艺和水采船采输光卤石矿等技术的突破,百万吨钾肥项目建成达产。“科研攻关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倍增。”

盐湖有“无机盐宝库”之称,提钾之后卤水中伴生资源丰富。当地政府基于此先后启动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期、二期和金属镁一体化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推动盐湖资源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模式:

卤水通过太阳能分级蒸发,第一级析出氯化钠,用于制取碱化工系列产品;第二级形成含钾光卤石,用于生产钾系列产品;第三级蒸发形成的水氯镁石,是金属镁一体化的主要原料;第四级蒸发出碳酸锂项目的原料,而最后形成的尾卤通过固体钾矿溶解转化工艺又回到了盐田。

同时,围绕氯化物型盐湖综合开发的关键——“氯气平衡”,与新能源、煤化工等相结合,形成了氯碱产业集群。

盐湖股份总裁谢康民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例介绍说,“生产镁的原料直接从提钾之后老卤中提取、不破坏地质,生产环节利用区域太阳能和盐湖微电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既是变废为宝,也是绿色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

2016年12月31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试车成功;2017年3月12日,一万吨碳酸锂装置填平补齐工程项目开工;钾肥生产实现冬季生产常态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盐湖镁资源开发已形成14万吨氧化镁、10万吨氢氧化镁产品以及10万吨金属镁及镁合金产能;锂资源开发已建成碳酸锂产能3.8万吨,此外,还有9万吨在建产能。

加拿大赫氏工程咨询公司澳大利亚籍专家格莱认为,相比世界上其他大型盐湖,察尔汗大量高镁锂比的盐湖在开发中存在较高难度,但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及在关键技术和重大项目上持续攻关,青海达到了世界领先的盐湖综合开发水平。

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乔弘志认为,青海盐湖资源开发已由单一的初级加工向多元化产品和精深加工转变,由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产业由分散向积聚、多产业融合和协同发展转变,探索出一条符合盐湖产业发展实际的高效、低碳、循环利用路径。

此外,利用中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一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一系列经济园区,盐湖资源已与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构建起耦合发展模式,并同当地新能源发电的消纳、元件制造等形成有机循环。

盐湖股份董事长王兴富说,未来将继续推动钾由钾肥向钾盐、钾盐向熔盐转变;镁由氯化镁向金属镁、镁合金、高端氧化镁、氢氧化镁转变;锂由碳酸锂向氢氧化锂、金属锂、锂合金转变;氯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钠由工业废渣向纯碱、烧碱、光伏熔盐提升转变,打造盐湖循环经济“升级版”。

据介绍,到2025年,青海氯化钾产能将稳定在850万吨,金属镁产能将达到20万吨,纯碱产能将达到600万吨,碳酸锂产能将达到10万吨。届时,盐湖产业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

格莱说,青海盐湖开发是绿色、循环经济的有益实践,将为世界提供盐湖开发新思路。(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