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汝:边境红色堡垒第一村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7-15 10:21:48

5月14日清晨,正值星期一。

由吉汝村轮值的村“两委”成员、党员志愿者、驻村工作队员、“双联户”户长组成的巡逻队和岗巴边防派出所边境第一村执勤点的官兵,集合在村口的升旗台,举行升国旗仪式。

在这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从没间断过。仪式结束后,他们将一起到边境一线巡逻。

吉汝村位于岗巴县岗巴镇,距中印边境仅5公里,这也是西藏境内距离边境最近的村庄,因此又被称为“边境第一村”。

小村滋养赤诚之心

吉汝村不大,共142户542人,以牧业为主,全村平均海拔在5050米以上。

村子的房屋建在沿河的缓坡上,大都是两层藏式小楼,家家户户屋顶插着国旗,格外显眼。值得一提的是,闻名区内外的岗巴羊生长核心区就在这里。当地人介绍说,要35亩肥草才能把一只岗巴羊养得肥肥壮壮。历史上,岗巴羊是寺庙的贡品;现在,岗巴羊被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人人可以享受岗巴羊的美味,而当地的牧民们正靠这些“行走的黄金”一天天富起来。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村民生发出强烈的守土固边情怀。村里一个贫困户叫朗色,是残疾人,妻子常年卧病在床,生活虽然困难,但执意要拿出5只羊慰问子弟兵。部队和村里反复给他做思想工作,他怎么也不答应,最终还是捐出1只羊。朗色说:“部队是保家卫国的,别的我做不到,只能这样表达我的心意。”

2016年9月,吉汝村南面建起了“边境线五公里观景台”,这实际也是一个“外人止步”的标志。观景台不及一人高,普布索朗说,这也是村里举行升旗仪式的地方。每周一清晨,村民都会和岗巴边防派出所边境第一村执勤点的官兵一起,在这里升国旗、唱国歌。村民巴桑说:“我们都习惯了,只要在家,一定准时来参加。”

父子携手为国守边

吉汝村虽小,位置却极其重要,有30多公里边境线,7个通外山口。自1890年清政府代表与英属印度政府代表签订《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了这段边界。吉汝村的牧民们,也世世代代在边境放牧。

48岁的嘎罗布,是一个强壮剽悍的藏族汉子,堪称牧民守边的代表。1993年起,他就担任村里的民兵排长。2011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民兵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嘎罗布10岁起就开始在边境放羊,从1998年开始,他一边放牧一边巡逻,遇到特殊情况,及时向村里或者边防派出所报告。在特殊时期,全天候坚守在边境一线,白天放牧巡逻,有时晚上也要出去巡逻。那里海拔5300米以上,且要翻山越岭,危险、辛苦可想而知。

嘎罗布倒很乐观,他说,以前每逢转场,要背着被子、帐篷,加起来有100多斤,几个牧民分开背,或者用马驮。现在,条件好多了,吃穿问题不用担心,巡逻有车子,通讯也非常方便。再说,部队来了,牧民们心里踏实,胆子也大了,可以在这里安心放牧。

去年以来,吉汝村组织“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等,分成9组,每组10人,戴着“吉汝护村”“党员志愿服务队”“吉汝村联防队员”等袖标,定期与边防官兵一起组织巡逻。

在嘎罗布看来,放牧亦是为国守边,是牧民的职责所在,也是回报国家之举。前几年,他把小儿子送到了边境一线部队。现在,父子俩一起为国守边。

军民共筑红色堡垒

在“边境第一村”,村民与驻地官兵共续鱼水情,军民同心共筑红色堡垒。

边防派出所所长平措朗加说,驻地官兵与牧民同吃、同住、同放牧、同守边,齐心协力坚强守护着辖区内祖国边境的安全。

最初,到边境最前线驻点的官兵临时借住在牧民的羊圈里。羊圈里味道大、潮湿,条件非常艰苦。牧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送来糌粑、土豆以及帽子等。部队纪律规定,不允许拿群众一针一线,可面对群众真诚的心意,又不忍拒绝。他们就想了个主意,把土豆炒了,官兵和群众一起吃。官兵下山拉饮用水时,会给群众带一份;遇到群众患感冒,他们力所能及地提供药品。官兵和群众的心,越走越近。

在驻地,官兵不定期开展义诊、给群众理发等便民爱民活动。5月17日,卫生员边巴次仁带着血压仪等医疗设备,来到村委会办公室,为群众免费看病。村民彭琼一直感觉头痛头晕,经过测量,血压偏高。边巴次仁一边给她准备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告诉她如何服药,一边叮咛嘱咐,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避免干重活。彭琼说:“听了部队大夫的诊断,我就放心了。”

平措朗加说,官兵和牧民群众也经常一起开展学习活动。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执勤官兵把相关文件材料,以及《西藏日报》、《日喀则报》等藏汉文版报纸带到山上,给牧民讲解,共同学习。

为了提高执行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官兵自发开展了藏语、英语学习活动。吉汝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巴桑彭珠应邀当上了官兵的藏语老师,她从简单的句子教起:“我们是中国边防警察”“这是我们国家的领土”……目前,战士们都能用藏语进行简单对话。

在军民一家亲的氛围里,“边境第一村”人人都是哨兵。他们以实际行动让祖国放心,他们会代代传承把国土守护好,把美丽家园建设好。

责任编辑:和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