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村寨结出民族团结“幸福果”

来源:香格里拉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16 15:20:27

——盈江县苏典乡下勐劈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纪实

  苍穹因满天星斗而华美,事业因团结进步而发展。时下,走在德宏的各个角落,一首首各民族之间和谐共融、和美共生的交响曲正在德宏各族群众中唱起来、热起来。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中,盈江县苏典乡下勐劈村民小组另辟蹊径,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上,依托现有的原始生态、古朴民风、民族文化浓郁的特色,按照“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出了以小乡村带动大扶贫的路子,成为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一个典范。

  聚焦民居改善 牛棚变客栈

  绿水环绕青山,白云拂过树梢,弯曲的石板路在干净整洁的村庄里穿行,五颜六色的野花遍地开放,清澈的溪水潺潺流过……谁能想到这个寨子曾是个“晴通雨阻”的落后地方,每到雨季就基本跟外界失去了联系。

  3年前的下勐劈村,偏僻闭塞、屋烂民穷,全村57户24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户17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486元,是个典型的集边境、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直过民族区。

  2014年盈江“5·24”“5·30”地震发生后,下勐劈恢复重建项目被县委、县政府定位为生态文化村寨和民俗文化旅游村来打造。一方面,采取“美丽乡村+景区景点”的建设模式,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方式,整合各部门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进村道路、寨内道路、阔时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另一方面,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的方式,积极动员群众建新房、改旧居。目前,全村57户民房全部建成了具有民族标志和民族元素的传统“木楞房”,20间老牛棚被改造成农家客栈。

  村妇女主任蒋成妹感慨道:“以前的房子阴暗破旧,冬天就围着火塘打地铺,村寨道路是泥土路,万万没想过寨子会变成现在这样!”

  聚焦产业转型 农民变老板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下勐劈突破了“地贫农弱,兴业无门”的乡村发展瓶颈,打出“以游促农、以游兴农、以游强农”的产业转型组合拳。

  随着游客的不断增多,傈僳族群众的商品意识也逐步提高了。农家妇女也开始走出家门,卖起了山茅野菜、野生蜂蜜、荞面等生态农产品,做起了小生意。党员余正芳彻底改变了上山干活的习惯,每天准备好食材到广场旁的摊点卖荞凉粉和土特产,每年的收入接近2.5万元。

  尝到甜头后,2017年,村民又自筹资金120万元建盖了20间农家民俗客栈,3户农户自己改造庭院搞起了农家乐。村民早兴美家自从经营农家乐以来,不仅还清了建房时的5万元贷款,还购买了小汽车,银行存款也已接近10万元。“以前我们下田干活,收成只能勉强填饱肚子。现在,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们当上了客栈老板,卖卖绿色农产品,招呼一下客栈的生意,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今年我还买了一辆小汽车!”傈僳小伙栋兴旺说起好日子满是笑意。

  聚焦文化融入 “冷”寨变“热”村

  下勐劈发展乡村旅游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将寨门文化、石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寨中建有傈僳民族服饰馆、农耕文化展示馆,让游客体验民族传统农耕、服饰等乡土文化。

  2015年以来,抓住国庆、春节等节日契机,连续举办阔时节、乡村音乐节等乡村文化活动,让游客体验上刀山、下火海等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感受到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别样情怀。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栋正生、栋兴海等村民主动新建了功能用房,供游客休闲娱乐。

   聚焦党建引领 后进变先进

  如何让“直过区”民族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寨建设和发展之中,是工作中的最大掣肘。下勐劈以“撸起袖子带头干,干部做给群众看”的实践,彻底激活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乡里将党总支副书记下派到下勐劈村兼任党支部书记,进一步夯实了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挂钩下勐劈村的县、乡、村干部沉到一线,带着群众抓建设、订制度、谋产业,引导群众破陋习、除陋俗;自发建立村民理事会,健全村庄管理机制,引导大家破除落后习俗,实现新村新寨新民居与新风气新生活的协调统一,形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理、自己治理、自己维护的良好氛围。同时,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发挥,通过党员示范带动,以“支部+党员+贫困户”模式发展冷水花鱼养殖、小超市等股份合作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短短两年,下勐劈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486元提高到了2017年的6100元,今年预计突破9300元。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下勐劈村,那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一个个美好的故事,正彰显着德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的累累硕果。(记者 寸超)


责任编辑:实习生 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