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专题 文旅 评论 深度 视频 图片 104.7

答好五问促增收 | 尼西乡: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鲍江平 和丽瑶 此里取次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4日 10:25:11












走进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拉茸肖巴家,刚出炉的黑陶器具散发着泥土与火焰交融的温润气息,邮政小哥正熟练地将炊具、艺术摆件等搬运上车,这些承载着藏族传统技艺的黑陶产品即将寄到昆明、成都等地的客户手中。“现在不仅做传统炊具,还创新了不少品类,截至目前已经接待4000多人次前来体验黑陶制作,越来越多的村民也跟着加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拉茸肖巴笑着说。














在黑陶技艺实现活态传承的同时,汤堆村乡村旅游业态持续迭代升级。桃源居民宿老板陈德永把藏房改造成集住宿、餐饮、咖啡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从墙面装饰到餐具陈设都融入黑陶元素,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黑陶魅力。“以前游客只能体验黑陶,现在能在这里一站式体验吃住行游娱,生意比以前红火多了。”胡子花白的陈德永开心地说。在汤堆村的另一头,旅居者缪伟开的老藏房咖啡屋以黑陶杯具为特色载体,销售当地特色饮品、食物,成为区域内乡村旅游的标志性打卡点。















如今,汤堆村5家民宿各有特色,58家餐饮店既有藏式火锅,也有农家小菜。2025年,该村乡村旅游年收入达400万元,沉寂的传统村落正借着农文旅融合的东风焕发生机。















汤堆村的蝶变,正是尼西乡全域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尼西乡依托藏家民俗、黑陶非遗、高原食材等独特资源,精心打磨四季旅游菜单:春季以桃花节为载体吸引游客到访,夏季打造油菜花、向日葵景观提升游览体验,秋季依托苹果采摘、情舞节等活动聚集人气,冬季以黑陶炖尼西鸡等特色美食打造季节旅游亮点。尼西乡还在完善道路硬化、停车场扩建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以民族文化元素对村落环境进行景观提升,实现了民族文化原汁原味保护与旅游服务现代舒适体验的有机平衡。通过推进周边乡镇老藏房休闲体验带、田园风光带建设,配合申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文化资源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2025年全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文旅产业带动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2%,成为群众增收的核心支柱产业。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让村民的增收渠道越走越宽。截至目前,全乡生产黑陶的工坊有120余个,从业人员150余人,通过在214国道沿线、香格里拉市市区设销售店面以及在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销售等方式有力带动村民增收,黑陶总产值已突破1000余万元。

从陶土开采、技艺传承,到产品研发、电商销售,再到旅游接待、体验服务,完整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全乡近三成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仅汤堆村就有80余人在民宿、工坊、餐饮店稳定务工,田间地头种庄稼,农闲时节做黑陶、当导游成为村民的生活常态。凭借这份扎实的发展成效,汤堆村成功入选首批“旅居云南”高质量发展试点,成为全省文化赋能乡村旅居的标杆案例。













“我们始终锚定农文旅融合这一核心路径,紧抓香格里拉旅游品质提档升级的机遇,走出了一条符合尼西乡实际的乡村振兴路。”尼西乡党委书记孙立平在谈及发展经验时说,“本地匠人深耕传统而不守旧,以巧思、创新为黑陶产品注入新的灵魂;旅居者利用老藏房打造咖啡屋、文创店,用现代审美为传统生活方式赋予新的活力,这些特色业态和村里的农田、果园、村落深度融合,形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旅游体验。”














下一步,尼西乡将以党建为引领,重点推进黑陶文化产业园建设,培育尼西黑陶等地理标志产品,联动周边景区打造全域旅游线路,让农文旅融合的红利惠及更多村民,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

  • 新华网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西藏
  • 光明网
  • 求是
  • 人民网

迪庆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主办  香格里拉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8 DESIGNNTEND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新网前审字2008-002、2008-003号 滇ICP备09000927号   滇公网安备5334000200010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许可证编号:53120250005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 

本网站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87-8881015  举报邮箱:708351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