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总结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总结了我省防汛救灾“1262”机制的8条经验启示。其中,加强党的领导,这是防汛救灾的根本保证,必须坚持党政“一把手”直接抓,以上率下、压紧压实防汛责任。确保一线调度、果断处置,快速集结力量、整合资源。
4年来,云南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各级“一把手”扛起责任担当的大旗,带领全省人民经历4个汛期的严峻考验,依托“1262”机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实现了全省防汛救灾工作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
在大自然面前,个人力量渺小,唯有团结一心、凝聚集体智慧与力量,方能抵御灾害;自然灾害变幻莫测,唯有建立有效机制、时刻保持防御状态,方能应对突发威胁;唯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贯通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扛起责任担当的大旗,将各方力量真正拧成一股绳,为老百姓筑起防灾减灾救灾的铜墙铁壁。
加强党的领导,“一把手”带头抓防汛,是维护群众生命安全的政治责任担当。
省委、省政府反复强调,“一把手”必须带头抓防汛。这充分考量了汛情、险情、灾情瞬息万变的特点——若层层请示,易贻误战机,只有“一把手”在一线调度,才能果断拍板、迅速处置。自2024年起,我省要求高级别暴雨预警发布时,本级指挥长进驻防办调度指挥;2025年,省委进一步明确,凡有强降雨预警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需在夜间轮流到防办值班值守。今年汛期,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一线指挥调度、督导检查防汛工作累计达1069次。
加强党的领导,对“1262”机制的成功建立与实施起决定性作用。
2022年5月27日,丘北县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我省着力寻找破解防汛工作被动局面的新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下,全省防汛相关部门积极探索防汛固有难题,学习省外经验,结合本省实际,创新建立“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推动防汛工作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机制实施第一年,我省因洪涝灾害伤亡人数大幅下降。此后每年汛前、汛中,我省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坐镇指挥抵御汛情,压紧压实防汛责任。
加强党的领导,是我国自然灾害防御制度化优势的具体体现。
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及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协调下,我省从根本上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打破地域与部门壁垒,快速调动财政、物资、医疗、基建等资源向防汛救灾一线倾斜,避免了分散应对的低效问题。例如,我省依托国债项目支持,各级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加密气象水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更快捷的全链条预报预警业务体系,实现智能预报业务平台三级全面部署。这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短临预报预警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汛救灾科学决策、精准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强党的领导,是基层党员在防灾减灾救灾一线发挥“排头兵”作用的具体体现。
2022年起,我省在基层一线建立强降雨过程期间村组值班巡查机制,以自然村为单位,成立由村干部、党员等为主要成员的自然村防汛值班小组,落实预警信息叫应和应急响应联动各项措施;2023年,进一步建立转移避险网格化管理机制,细化落实转移避险包保责任,将防汛责任层层压实到基层末梢。其中,基层党员既是预警传递的“宣传员”、应急响应的“先锋队”,也是紧急转移的“领头羊”、群众安危的“守护者”。灾前,他们走村入户排查隐患,用通俗语言传递预警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灾中,他们冲锋在前,带头转移群众、抢修设施,甚至用身体筑起“防护墙”,成为群众的“主心骨”;灾后,他们率先参与重建,帮助群众解决住房、物资等实际难题,同时安抚情绪,凝聚起恢复生产生活的信心。
在华坪县永兴乡,当地坚决杜绝预警信息发布与应急响应行动“两张皮”问题,做到“有预警必响应”。党员干部通过与群众同吃同住、开展“炉边谈话”,以真情实意赢得群众信任。一旦收到“1262”预报信息,群众均能主动配合防汛责任人,及时转移至集中安置点,有效消除了潜在风险隐患。
在“1262”机制实施过程中,加强党的领导,“一把手”必须带头抓防汛,“全省一盘棋”的高效应对,为防汛救灾凝聚了最有效的力量,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畅通了最有利的渠道。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