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卧于德钦县奔子栏镇群山之间的玉杰村,曾是藏于深山的普通村落。如今,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前行,潺潺溪流与林间松鼠相映成趣,牛羊悠然踱步,特色村落标识清晰可见。该村以“善美山水·吉祥玉杰”党建品牌为引领,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抓手,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显著提升,在金沙江畔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玉杰村的转型发展,得益于党建引领下的精准布局。村党总支以“党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村组干部队伍建设、集体经济壮大等重点工程,组织干部赴外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建成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综合楼,为乡村发展筑牢组织根基。
围绕“民族风情高山野奢型乡村旅游地+雪山精灵之村”的理念,《玉杰村乡村振兴旅游策划方案》稳步实施。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的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相继落地,道路、停车场等硬件设施全面升级,精准对接文旅发展需求,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通“动脉”。
政企协作为乡村旅游注入强劲动力。依托奔子栏镇的丽世、松赞等酒店资源,玉杰村创新探索“徒步旅游+餐饮服务”融合模式,全村年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尼顶村民小组精心打造从本组至东拉牧场的精品徒步线路,游客可沿茶马古道溯源而上,品尝地道藏餐,体验欢快锅庄舞。仅松赞酒店就为其带来4120人次客流,昔日的深山村落正逐渐成为旅游新热点。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让越来越多玉杰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昔日“守着大山种青稞”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在白通村民小组,青灰色外墙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喜林苑·纳达山居,是玉杰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自运营以来,酒店始终秉持“依托本地资源、反哺乡村发展”的理念,不仅每年固定出资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基础设施改善和产业升级注入资金活水,还积极吸纳本地村民就业。“我在家门口的酒店工作,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村民培布卓玛的话语中透露着满足。
“客房预订持续火热,今年国庆假期更是迎来入住高峰。”喜林苑·纳达山居店主杨梓涓表示,下一步酒店将继续以优质服务为纽带,深入挖掘玉杰村文化元素,优化服务细节,丰富体验内容,助力实现企村共赢。

从喜林苑·纳达山居驾车行驶30分钟,便可抵达通多村民小组的朵木杦庄。酒庄依托当地自然条件发展葡萄种植,每年用工覆盖整个村民小组。52岁的阿布此里今年在酒庄务工收入2万多元,他感慨道:“留守老人在家门口也能增收,过去真是想都不敢想。”
尼顶村民小组卓玛的经历是全村发展转型的生动缩影:“以前守着大山种庄稼,现在在家门口接待游客,一年多挣3万多元!”2023年以来,该小组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户均分红3万余元,农文旅融合的发展“红利”切实装进了村民口袋。

玉杰村文旅项目的走红,不仅源于山水风光之秀,更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传承。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该村严格尊重古村落原有风貌,使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与藏式文化的独特韵味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来到玉杰村,游客既可入住充满藏式元素的特色民宿,于细节中感受藏乡风情,也能沿徒步线路重走茶马古道,在石板路上触摸历史痕迹。从民族手工艺品的文创开发,到高原特色种植的观光体验,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玉杰村的农文旅产业发展注入了更深厚的内涵与持久的活力。
“我们不仅要让游客走进玉杰,还要让他们感受玉杰、记住玉杰、爱上玉杰。”村党总支书记鲁茸取品表示,下一步,玉杰村将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筑牢防返贫底线。同时,依托生态优势持续培育乡村旅游,打造特色徒步线路与文旅业态,健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稳步增长;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推进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让玉杰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
玉杰村的成功实践是我州以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州立足独特的高原生态资源、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坚持以“农业打底、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为路径,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持续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从特色民宿到徒步体验,从民族手工艺文创开发到高原特色种植观光采摘,我州各地不断拓展农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政企协同、村企联动等模式,既让游客深度体验迪庆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也带动当地村民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农业向多元融合升级,让田园风光与民族文化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引擎,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