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的叶辉,作为青实计划的一员,来到了香格里拉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股工作。他深耕自然资源监管与生态修复领域,让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力量。
初到香格里拉市时,高原反应让叶辉有些措不及防,但当地由雪山、草甸、峡谷、湖泊等交织成的自然画卷,让他叹为观止,“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保护好这一方美丽的生态环境。”叶辉在心里下定决心。
在相关人员帮助下,他很快找到了自己专业的用武之地。他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参与建立了“卫片判读—无人机航拍—地面核查”的违法建设排查机制。通过历史影像对比,让那些藏在城市间、草地上的违法建筑物逐一浮出水面。每一次他跟随执法人员外出作业,都是一堂生动的基层治理实践课,如何与群众沟通、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如何让法律条文落地生根,他学习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方法。

香格里拉独特的高寒气候给了叶辉新的研究课题。冻融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冰碛堰塞湖的潜在风险、季节性地质灾害的预警……这些在书本上的理论,在这里变成了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问题。
同事们带叶辉多次深入山区进行隐患踏勘,在陡峭的坡地上观察冻融留下的痕迹,在冰碛湖畔评估溃决风险。通过多期卫星数据分析地表形变趋势,他们逐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的风险分级标准和快速评估方法。那份《香格里拉市冻融坡积物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对基础设施安全的影响》报告,凝结的不仅是数据和图表,更是叶辉和同事们的心血。

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叶辉完成了香格里拉198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全市40年间的遥感影像,他清晰地看到了这座城市的成长轨迹:河谷地带逐渐聚集的建设用地、向外延伸的交通廊道、退化又在修复中的草地……
每一处变化背后,都有深层驱动机制。在《香格里拉市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报告中,叶辉尝试用数据讲述发展与保护的故事,提出严控河谷建设强度、优化生态格局、修复退化草地等建议。当得知这些建议可能纳入未来的香格里拉市国土空间规划时,他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
责任编辑:鲁茸追玛